一个甲子的风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60周年巡礼

发布时间: 2014-10-13 / 点击数:

北航新闻网10月13日电(通讯员 蒋成保 陈海秋)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阳光格外透亮,空气特别清爽,校园披上了多彩的秋装,北航呈现出一派节日景象,材料学院迎来了六十年华诞。60载栉风沐雨,上下求索,北航材料人在母校怀抱,跟随着共和国前进步伐,胸怀报国大志,勇攀航材高峰,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自强不息,弦歌不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航空材料优秀人才,收获了一项又一项科学研究创新成果。北航材料人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共同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回眸:甲子风华,与时俱进大发展

  天地悠悠,日月匆匆。回眸中,材料学院已踏过了六十年征程。六十载薪火相传,英才辈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让我们回到1954年8月25日,这年是我们母校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称)诞生两周年,这天我们航空冶金系(材料学院早称)正式成立,简称北航第四系,从此扎根在这块“柏彦庄”的热土上,吴云书教授任首任系主任。
  1956年,航空冶金系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共计8个班,简称64大班,学制五年,同时,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新增加了一批专业教师,为航空材料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1957年,第二机械工业部根据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确定了发展的规模和专业设置。其中,决定将北航第四系改为“航空热加工工艺系”,下设铸造、金属压力加工、金相及热处理、焊接四个专业。
  1960年,学校决定将“航空热加工工艺系”改名为“航空材料系”,设立“航空金属材料”、“航空非金属材料及成型工艺”、“金属腐蚀与保护”等专业。在此期间,我系教师已开展高强度铝合金、钛合金的研究,这两项研究工作都获得重要成果,受到了时任国家和军队首长的肯定。1972年,北航第四系更名为“第一系”。
  1978年,学校决定将“航空材料系”(第一系)改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设置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102教研室)、“金属腐蚀与保护”(103教研室)、“非金属材料与工艺”(104教研室)与“焊接”(105教研室)专业。同时还设有轻合金研究室(第八研究室)和铸造研究室(第九研究室)。同年,材料学科获批建立硕士点。
  1990年,获批建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博士点;1998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0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1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基础上,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材料科学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加工工程和自动化系”、“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系”。
  2002年,“材料学”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今朝:硕果累累,敢为人先铸辉煌

从“航空冶金系”到“材料与工程学院”,六十载的艰辛、六十载的收获。看今朝,材料学院硕果累累,成就辉煌,饱含着国家的关怀、学校的支持、师生的努力、校友的帮助和社会的信任与关心。今天的北航材料学院已经成为师资水平高、科研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实施人才战略,构建一流团队。材料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坚持人才强院,在人才的引进与在职培养方面成效显著。目前材料学院有教职工119人,专任教师86人,包括:教授44人、副教授32人;现有院士2人(钟群鹏院士、徐惠彬院士),双聘院士1人(杜善义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杰出青年7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中青年领军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4人。引进了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系主任Ritchie教授和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爱尔兰三一学院coey教授。形成了“超常环境服役金属智能材料”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高性能非平衡材料制备科学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高性能金属材料激光制备与成型”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先进高温材料与涂层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等4个国家级创新团队。
  强化学科建设,打造创新平台。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与国际发展前沿,材料学院努力奋进,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多年的支持下,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排名全国并列第8。在研究领域方面,凝练形成了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明显特色的六大方向:①材料失效分析与预测预防;②轻合金及块状非晶合金;③激光材料制备与成形;④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⑤先进高温结构材料与涂层;⑥特种功能材料。同时,新建三个国际前沿研究方向:①仿生与生物材料;②计算材料学;③纳米与能源材料。在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已建成“空天先进材料与服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民航安全技术和鉴定”重点实验室、“大型整体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部级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国防“激光快速制造工程中心”、国防“高性能碳纤维检测评价中心”、国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基地。2013年,与中南大学共同获批“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优秀人才。学院秉承“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人才培养方针,实施了一系列的本科教育体系改革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超过70%的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或重点高校继续深造,多人次荣获北航“冯如杯”和首都“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材料科学与工程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国家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多人在PRL、AdvMater、Acta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得全国优博提名,1人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多人获得省部级一等奖,4名研究生是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获奖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高水平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防重点专业”、“北京市级教学团队”。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培养,每年有约30-50名学生出国攻读学位、联合培养、短期访学或国际交流。学院与英国的曼切斯特大学、拉夫堡大学、伦敦大学QueenMary学院建有长期“3+2”合作办学计划,实现了与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大学的学费互免和学分互认。材料学院建院60年来,培养本科生6800余名,硕士生3000余名,博士生700余名,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其中有院士、杰青、政府领导、科学家、企业家和教学名师等。
  狠抓科学研究,提高成果水平。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开展科学问题研究,以空天信为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持了7项国家(国防)“973”项目,8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约20项,以及国家“863”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总装重大创新项目和预研项目等科研课题,2013年度科研经费达1.7亿元,人均经费排在国内大学同类学科的前列。
  学院每年发表SCI论文约30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期刊论文50篇以上,每年申报发明专利近60项,一批科研成果在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转化应用。“宽温域和耐腐蚀巨磁致伸缩材料及应用”获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近十年,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展望:前程似锦,齐心迈进谱新篇

坚持北航办学宗旨,按照学校“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要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团队建设;立足国际学科前沿,实现学科转型,发展前沿学科方向,培养和引进一批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师资队伍。
  秉承“大专业、重基础、强实践、拓视野”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教学质量为首位,增强学生的创新理念、意识和能力,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引领学科前沿的杰出人才。
  进一步提炼科学问题、凝练科研方向,提升承担重大基础问题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问题研究的能力,实现科学研究从应用导向型向原始创新型的转变,建设一流科学研究基地。
  进一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力度,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生联合培养,实现学分互认和双学位授予;加强在国际学术组织和重要系列会议上的参与度;建立健全国际咨询委员会制度;建立健全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
  国家正处于空前发展的好时期,对于材料学院而言,面临着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发扬材料学院团结奋进、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保持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精神,力争在百年院庆的时候,将材料学科整体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若干个学科方向跻身世界前列。(特别感谢周自强老师、张佐光老师对本文撰写的帮助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