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洗礼中不忘初心,在大爱传承中砥砺前行 ---化学学院荣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特等奖项目“挑战之路”纪实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17-11-24

在思想洗礼中不忘初心,在大爱传承中砥砺前行

---化学学院荣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特等奖项目“挑战之路”纪实

通讯员 苟煜

编者按:11月14-19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上海大学举行。经过4天的激烈角逐,我校再次荣获“优胜杯”。北航成为唯一一所连续十五届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捧杯的高校,并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承办权。

本届“挑战杯”竞赛中,化学学院参赛项目《利用仿生思想优化现有技术的实例》在能源化工类的124件决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项目作者为化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赵昱焱、苗伟宁、张春晖。指导教师江雷院士和于存明老师。

 

挑战之路,必定充满了艰辛的付出,但同学们却收获了太多的成长和进步。荣誉之战,必定充满了不懈的坚持,但是背后却蕴含了太多的感动和感恩。挑战之路,更是一次思想洗礼!挑战之路,更是一种大爱传承!

【在思想洗礼中不忘初心】

上海,一座红色基因的起源城市,1921年的7月23日,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同时又作为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的举办城市,让这座饱经风霜的城市看到了祖国新一代青年科技创新振兴中华的希望。

还记得比赛开始的前一天,校党委书记张军院士,纪委书记何新洲,党委副书记程基伟、李军锋一行来到上海看望参加“挑战杯”决赛的北航师生。张军书记带领参赛师生共同参观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张军的领誓下,在场北航师生党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张军书记肯定了同学们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做出的优秀成果,希望同学们在“挑战杯”赛事中取得好成绩,用创新创业的实践担当来践行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嘱托。

苗伟宁同学作为参赛的学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后非常激动,他说:“能够荣幸地在中共一大会址由张军书记领誓并进行宣誓,对我是无上的荣誉与鼓励,这将成为我一生永恒的记忆。我们将把张军书记的鼓励作为参赛的动力,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北航学子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优异的科研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奋发努力,始终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的青春发展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在大爱传承中砥砺前行】

优秀的成果离不开老师们悉心的指导,或许科研这条漫长而艰苦的路上,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学术大师们的指点迷津。挑战杯“特等奖”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恩,更多的是一种大爱情怀的传承!

还记得2015年11月,江雷院士创办本科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开营仪式上,他满怀豪情地说,备战“挑战杯”可以使化学学院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显著提升,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创建“科技创新训练营”,为学院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雄厚的师资和更广阔的平台,着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还记得党委书记张军院士在2015年化学学院成立本科生科技创新训练营上的殷切讲话,他提出三点希望: 一是“以小见大”,要通过组建由院士牵头,校内外优秀青年教授及博士生为主体的优质导师团,彰显学院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爱和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 二是“以爱为教”,通过学术大师的言传身教,通过学学相长的“梦拓”(mentor)指导,树立大爱典范,传递大爱精神; 三是“以新为求”,通过训练营这一高起点创新实践平台,打造“大师-导师-学生”的人才培养全链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这三点希望一直在激励着全院师生奋发努力,用科技创新的实践担当来践行人才培养的“初心”!

作为科研第一线的学术大师,江雷院士同样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和指导。2016年3月江院士来到博雅课堂,从生活到科研,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研究交融互通,借用孙子兵法和易经思想指导科研创新过程,他所说的“以正合,以奇胜”更是道出了科研要以理论为基础去实践未曾研究过的领域才能制胜的道理。作为仿生智能界面材料及纳米材料专家,江雷院士鼓励同学们实事求是,道法自然,以对蜘蛛丝的超疏水性研究为例,深入浅出的告诉同学们如何向生物们学习,获取灵感并提出科学问题。他从树立理想到饮食起居,对同学们做出了许多新颖而实用的建议。他相信有实力就有魅力,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鼓励学子争取、创造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挑战之路中历练成长】

科技创新训练营创办之初,2014级本科生才大二,充满了对科学研究的向往。江院长为2015年学院荣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一等奖的同学颁奖时的情景深深触动了他们,也埋下了冲击2017年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的种子。

自此以后,创新训练营的同学们便开始了他们的挑战之路。2015年到2016年,从沙河到学院路,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们仍然坚持挤出周末及平时的空闲时间前往学院路的实验室研究课题,在这期间,有不理想的数据,有不如人意的实验现象,甚至中途换过课题。近一年的磨练,让同学们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挑战性,但他们没有放弃,或许有短暂的失意但反思过后又重整旗鼓,继续攻坚;2016年到2017年,搬到学院路,做实验方便了不少,从此他们便开始了宿舍、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在院长江雷院士的悉心指导下,在曹墨源、于存明、郑爽等博士生的悉心帮助下,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喜人的成果。2017这一年,有论文发表,有国家专利受理,有各类竞赛成果。所谓守得云开见月明,大抵如是。

全国“挑战杯”竞赛可以说是一场持久战。从2017年5月份的学校“冯如杯”开始,到首都挑战杯,层层筛选,历时6个月再到11月份上海全国挑战杯,赵昱焱、苗伟宁、张春晖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学校团委老师和学院老师等提供了很大支持与帮助。尤其在出征上海参加终审决赛前,江雷院士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认真听取了三名参赛选手就竞赛准备情况的汇报,当时整个项目的整体展示思路尚不明晰,江院士就该问题提出了非常宝贵的解决方案。汇报用的PPT也逐页检查,针对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了修改建议。

决赛正式开始前,校党委副书记李军锋、校团委书记肖洪来到现场鼓励同学们一定要勇于创新、不惧挑战,化学学院党委书记李红捷、校团委副书记刘洋、学院分党委副书记李丹和带队老师于存明也前往决赛现场为选手加油打气,同时就决赛环节的注意事项作了强调,并指导三名参赛选手合理、有效的将项目成果在展示中呈现出来。在充分的前期准备基础之上,答辩选手在后续决赛期间从容不迫,面对评委们的质询,能够灵活应对,展现出了北航学子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优异的科研创新能力。

 

《利用仿生思想优化现有技术的实例》参赛项目利用仿生思想实现了对流体从三维到二维再到一维的限域,为解决三个不同领域的一些瓶颈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首先,通过模仿荷叶实现了对液体的三维限域,制备了上表面超疏水、下表面超亲水的Janus铜片,实现了铜片在水面上的稳定漂浮,该工作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之后,通过模仿水蜘蛛实现了对气液的二维限域,实现了对气体的高效粘附,有效解决了气液反应体系中的气泡上升问题,该工作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一篇学术论文,项目作者拓展参与了形状梯度超疏水表面用于气泡定向输运的研究,以第三作者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最后,通过模仿耳蜗纤毛结构实现了对液体的一维限域,制备了仿耳蜗柔性应力传感器,极大地提升了传感器的耐疲劳性,该工作以本科生为第一发明人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有一篇学术论文在投。该参赛项目已发表论文影响因子总和大于36。

此次挑战杯之旅彰显了化学学院在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道路上的不断进步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挑战杯的战果将激励参赛选手和学院全体师生在攀登科学高峰中不忘初心,继续披荆斩棘,奋发努力,再创辉煌。

编辑:王晴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4 月
12
04 月
13
04 月
12
04 月
12
04 月
12
04 月
12
04 月
11
04 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