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1月26日电(记者 余敏 史越 王宇辰 李济辰 通讯员 姚智恺)1月26日上午,室外寒风凛冽,北航“月宫一号”实验室内却人头攒动、气氛火热。在这里,“月宫365”实验举行第二次换班仪式。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北航副校长房建成院士,北航科研院、研工部、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校医院等部门负责人,“月宫一号”团队成员等出席换班仪式。仪式由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韩慧瑜主持。
仪式现场 史越/摄影
自去年7月9日第一次换班以来,二组4名志愿者刘光辉、伊志豪、褚正佩、王伟已在“月宫一号”实验舱中连续驻留了200天,打破此前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月宫一号”的系统闭合度与运行时间也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平。
出舱前,二组4名志愿者刘光辉(右一)、伊志豪(左二)、褚正佩(左一)、王伟在舱内 王宇辰/摄影
仪式上,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报告了实验进展情况。自实验开始后260天以来,“月宫一号”总体运行情况稳定,各仪器设备工作正常,舱内各种蔬菜粮食作物生长良好,二组四名志愿者各项生理指标记录准确。她勉励团队坚守岗位,不辱使命,为实现“月宫365”实验的圆满完成而不懈奋斗。
二组志愿者代表、“月宫一号”舰长刘光辉在换班仪式现场连线中表示,舱内的200天生活很有挑战性,受益匪浅,他勉励1组志愿者坚定信念,为实验画上圆满的句号。
二组志愿者代表、“月宫一号”舰长刘光辉在换班仪式现场连线 李济辰/摄影
副校长房建成院士向“月宫一号”团队表示祝贺,为创造世界纪录感到激动和自豪,为团队师生的“志向”、“勇气”和“坚持”点赞。他说,月宫团队的师生们已经迈出了奔向月球的一小步,接下来便是全体北航人、航天人的坚持。房建成表示,期待志愿者们凯旋归来,预祝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在致词中称赞北航团队走在了世界前列。他表示,团队今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非常重要,“月宫一号”积累的经验、技术和成果将助力我国月球探测计划。国家航天局支持北航等高校积极探索空间科学,造福人类,希望“月宫一号”继续取得丰硕成果。
现场致辞(左至右:刘红、房建成、田玉龙) 王宇辰/摄影
换班仪式上,此前曾完成第一阶段为期60天实验的一组志愿者刘慧、刘佃磊、胡静斐、高寒在国旗下宣誓,并在现场全体人员的共同祝福下再次进入实验舱内,将完成第三阶段为期105天的实验。二组志愿者在舱内与一组志愿者进行工作交接,随后于17时出舱并接受医学观察。
入舱前,一组志愿者刘慧(右二)、刘佃磊(左二)、胡静斐(左一)、高寒在国旗下宣誓 王宇辰/摄影
一组志愿者入舱后,两组共8名志愿者短暂“团聚” 史越/摄影
出席仪式嘉宾与一组志愿者合影 王宇辰/摄影
入舱前,向志愿者们送去祝福 史越/摄影
按照实验规划,在为期105天的第三阶段实验中,志愿者除日常工作之外,还需要针对各种突发故障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测试“月宫一号”的耐冲击性,深挖其发展潜力。
二组志愿者出舱后在“月宫一号”植物舱前合影 王宇辰/摄影
此外,刘红教授透露,此次实验结束后,将积极争取我国月球/火星探测器的搭载机会和资源,在月面/火星表面开展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试验,通过与地面平行试验的对比分析,获得地面大型系统模拟结果的矫正参数,为未来将地面大型有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研究获得的设计运行参数应用于月球/火星奠定基础。
据悉,“月宫一号”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是保障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关键技术。在这项技术应用到空间探索前必须进行地面演示验证实验,并通过实验发展系统稳定运行调控技术。
2013年10月,刘红教授团队研制出地基综合试验验证系统“月宫一号”,并于2014年成功完成了持续105天的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标志着我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了该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世界首个由“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成功建立。
“月宫365”实验于2017年5月10日开始,将于2018年5月10日结束,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实验主要任务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如何实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提供生命保障,并保持系统稳定。实验进展被海内外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引起全球关注。2017年12月18日,世界顶尖科学杂志之一的英国《自然》杂志在其官网上发布了2017年最佳科学图片,“月宫一号”入选。
多家媒体现场报道 史越/摄影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20余家媒体对换班仪式进行了报道。
编辑:史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