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5月30日电(记者 任和 通讯员 武瑾媛/文 宋超/摄影)为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适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5月2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韩宇、工信部科技司调研员陈思敏、工信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李文、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陈树君,北航党委书记赵长禄、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东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自力,以及相关部处、学院负责人,基础研究人才代表等出席论坛。
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搭建交流平台,共话学术前沿,激发创新思想,推动基础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论坛以“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为主题,立足北航特色,围绕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展开研讨。论坛上,北航青年拔尖人才基础前沿研究系列丛书发布仪式举办。
赵长禄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院士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向科技界发出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动员,为高校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他从三个方面对学校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作了强调。一要有决心,敢于超前布局,保持定力。要勇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精心布局基础、前沿、交叉研究方向,并有机融入重大需求面向。要有针对性动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以学科为抓手保障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二要有耐心,善于精培细育,厚积内力。要进一步整合创新要素,完善长期稳定支持基础前沿领域发展的长效机制,做好资源配置和支撑保障。要积极支持一部分学者,在融入北航的服务面向、主导学科方向的同时,保护其面向基础前沿的方向开展研究的积极性。三要有信心,勇于开拓创新,激发活力。要强化使命担当,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改革激励机制,营造崇尚真理、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要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融合,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韩宇在致辞中指出,北航举办“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务实举措。他强调,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绕不开的坎,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走到别人前面去,正在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新常态。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要深化改革、分类施策,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统筹推进基础研究;要具备系统思维、协同联动,努力做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一体推进;要内外联动、协同治理,共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生态。
陈思敏代表工信部科技司对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北航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战场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航实践”,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她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与部属高校加强对接,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
李文表示坚持“四个面向”,出版基础研究精品图书,是人民邮电出版社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本次与北航一起发布“北航青年拔尖人才基础前沿研究系列丛书”更是将目光投向青年科技人才,既是服务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具体体现。
“北航青年拔尖人才基础前沿研究系列丛书”领衔专家代表、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吕金虎,丛书青年主编代表、北航宇航学院院长王伟宗在论坛上发言。他们表示将以学科为龙头,进一步加快前瞻布局,凝练重点方向,围绕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大团队开展系统性攻关,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从重大需求中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攻关,勇担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
郑志明以“具有基础创新特色的科研与人才培养”为主题作大会特邀报告。他认为我国人才培养和创新体系经历从工程创新、技术创新到基础创新重大转变,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理科和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现代科学与现代工程技术接口是高校面临的战略性挑战。他结合团队在动力学密码、几何与物理融合驱动的自由曲面高精度高效数控一体化加工方法、跨尺度智能等方面的工作分享数学与工程技术融合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探索经验。
苏东林以“从工程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探索电磁兼容新原理新方法”为主题作大会特邀报告。她从重大科技成果产生的一般规律出发,阐述了从工程实践出发凝练科学问题的重要意义,并以在电磁兼容领域取得的几项最新创新成果为例,介绍了电磁发射要素集理论、时域传导敏感测试系统,及“5+X+1”电磁敏感边界测试方法等成果的产生和应用。
江雷以“仿生超浸润界面体系⸺基于量子限域超流的能量转换/化学反应/信息传输”为主题作大会特邀报告。他认为原创型科研人才应该具备的科研思维是学习自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他结合团队在仿生材料和超浸润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围绕团队近年来提出的离子/分子超流现象是生命超低能耗物质输运、能量转换和信息传输的科学本质,分享了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融合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经验。
5月28日下午,“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基础理论与方法”“表面物质科学与应用”“先进材料辐照效应及微观物性”“仿生限域流体调控”“空天环境风险起源与防控”“日地空间天气连锁变化机理与探测技术”“生物力学与植介入器械创新理论”“量子自旋材料与器件”“极高雷诺数湍流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工程挑战”“先进航天推进技术”十个分论坛召开,分论坛由领域内学术带头人担任主席,优秀青年人才担任召集人或青年主席,校内外相关领域60余名专家在分论坛上做学术报告并展开研讨,400余名师生参加。
(审核:杨立军)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