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筑梦 空天报国 第三十四届“冯如杯”竞赛圆满落幕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4-05-29

北航新闻网5月29日电(通讯员 倪义坤 贾焕庭)近日,第三十四届“冯如杯”竞赛落下帷幕。作为北航学生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声誉最高的品牌科创赛事,本届竞赛延续“一杯五赛”制度,共吸引8619人次参与、有效作品4203件、指导教师人数达2067人,高级职称占比74%,有效推动学校科研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转化。经评审,共产生主赛道44项一等奖,创意赛道8项特等奖、50项一等奖,红旅赛道2项金奖,产业赛道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国际赛道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

营造科创氛围 服务创新人才培养

本届“冯如杯”竞赛展览展示期间,校长王云鹏院士、副校长邓怡参观展览,并与参展学生团队深入交流。与往届相比,本届展览展示新增高水平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果展区、专项赛成果展区以及研究生赛道成果展区。

在主赛道制作组展区,王云鹏听取了“基于共轴双旋翼的模块化子母式无人机巡飞弹”、“铌酸锂强场太赫兹非线性时域光谱系统”等项目汇报,并鼓励大家科创项目的选题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要充分聚焦国家和社会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学科优势与科研资源,在航空航天“卡脖子”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

在卓越工程师创新挑战赛展区,王云鹏与校企联合培养的工程博士生进行了亲切交流,详细询问了他们在企业学习生活情况。王云鹏指出,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是北航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举措,要基于校企平台产出重大成果,形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北航范式。

在“设计+”艺术交叉专项赛展区,王云鹏详细听取了计算机学院与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合作完成的“‘寻秘中轴’”——北京中轴线文化AR互动沙盘”项目介绍,并鼓励同学们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打破学科界限,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王云鹏指出,要进一步加强艺术类文化创意作品对校园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营造以空天报国为核心元素的创新文化氛围。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高水平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最新成果。王云鹏详细听取了各团队的成果介绍,充分肯定项目制育人取得的成效,并询问了各团队组织管理保障情况,鼓励同学们继续深度聚焦行业实际需求,产出在多领域有创新成果和贡献价值的优秀项目。

在展览展示期间,同步举行了主赛道制作组现场答辩。

持续深化改革 推动竞赛优化升级

为落实学校人才培养大会精神,进一步扩大竞赛覆盖面,推动本硕博科创人才贯通培养,促进多领域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竞赛评审公开性与学生参与度,围绕赛道设置、专项赛、专家评审等各环节进一步优化升级。

——增设主赛道研究生组,首次实现本硕博各专业全覆盖参赛。本届竞赛研究生组共报名152项作品、参赛学生477人次,涵盖23个专业学院。

——增设多学科专项赛,促进“冯如杯”竞赛多元化开展。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设立“冯如杯”卓越工程师专项创新挑战赛。为进一步促进专项竞赛多元化,增设“设计+”艺术设计专项赛、数学创新应用挑战赛、物理创新应用专项赛3项学科交叉应用专项赛。

——强化协同联动,促进本研贯通培养。竞赛深度联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推动“冯如杯”竞赛二等奖获奖者纳入卓越工程师免试推荐选拔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创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

——建立评审专家库,新增学生评委。本届竞赛构建了包含校外教育技术与投资专家在内的超400人专家评委库,所有教育技术专家均具有高级职称,投资专家全部来自专业投资机构或创业群体。新增的硕博士学生评委,全部具有高水平科创赛事获奖经历或曾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5月26日,主赛道制作组一等奖答辩在晨兴音乐厅举行公开答辩,80余名校外评委及20名学生评委共同对58个本研项目进行评审,最终产生制作组本研一等奖23项。

“冯如杯”竞赛自举办以来,逐渐形成了以创新、求实、团队、公平为核心的竞赛精神。如今,正值而立之年的“冯如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作为北航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基础阵地和文化品牌,为北航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贡献力量。

联动重点中学 创新引领大中衔接

本届“冯如杯”竞赛首次邀请全国优质生源基地校师生携科技创新作品参展。来自北航实验学校中学部、北京四中、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10所中学的科技创新作品亮相展览展示现场。

王云鹏与参展中学师生亲切交流,并鼓励在场的中学生要从现阶段打好知识基础,培养科技创新兴趣,树立远大报国理想,做兼具爱国主义情怀与科技创新素养的时代新人。王云鹏强调,要持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载体的大中衔接,充分提升大学科研资源对中学的辐射带动作用,遴选专任教师担任重点生源中学的学业、科研与生涯发展导师,推动启航导师计划与学生科创深度融合,试点开展学生科创团队进中学常态化交流,进一步推进大中衔接落实落细。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升级“冯如杯”竞赛体系,扩大竞赛覆盖面,推动优秀科创项目进一步转化落地,高标准办好北航全球科创大赛,试点落实北航-优秀生源地中学科技创新体系,筹备“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重要赛事,激发北航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鼓励学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术发展前沿持续开展创新创业,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在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的绚丽之花。

附:

参展高中生感言

青岛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 赵如约:航空航天博物馆中数百件航空航天文物、发动机和真机让我们大饱眼福,也学习了飞行器动力、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并了解了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历程。在北航的一天或许很短暂,但无论是作品展示时的紧张感还是在真机面前的震撼,都让我感受到这所航空航天名校的魅力。希望今后有更多学子参加到这项赛事中来,走入航空航天领域,以青春之心翱翔蓝天,怀创新精神摘星夺月!

云南师大附中高二学生 李其洋:有幸参与北航“冯如杯”的科创展示活动,我收获颇丰。在此由衷地感谢我的学校能给我这次机会。观摩来自优秀团队的创新作品,使我感到了知识的冲击与力量。这次北航之行,无疑让我接受了一场知识的洗礼,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也再次坚定了我想要进入顶尖大学进行学习研究的愿望。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感到学习仍然任重道远。

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一学生 谷禹涵:清晨在北航的宿舍醒来,早已感受到宿舍的优越。听别人说,评判一个大学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她的宿舍与食堂,在食堂真正见识到了“只有想不到的菜,没有吃不到的菜”,再次坚定了我想要去更高学府的愿望。北航参展的作品以高端科技为主,涵盖了信息技术、机械创造、能源、生命等多个领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无人机与太空辅助机器人,他们流利地回答着评委老师的问题,那自信的表情是无论如何都遮挡不了的。参加了这次活动,不仅极大地扩展了我的眼界,更激发了我继续努力考取好大学的希冀。在此由衷地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次机会。

本届竞赛获奖情况

“冯如杯”获奖学院:计算机学院

“优胜杯”获奖学院:软件学院、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知行书院(共7个)

杰出贡献奖: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飞行学院、物理学院、软件学院、沈元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通用工程学院、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化学学院(共14个)

优秀指导教师奖:陈霖、陈培、单旭晨、董鹏、管天玉、郭晋阳、郭林、郭易圆、和鸿鹏、胡天翔、黄雷、蒋滢、蒋永刚、康红艳、康旺、李彬、李海旺、李建欣、李帅、李小路、刘艾杉、刘祥龙、刘寅鹏、漆明净、邱玉婷、沈映春、施闯、宋文燕、苏东林、孙庆赟、田东文、王帆、王静远、王雷、王璞、王琦少、王青云、王少萍、王书翰、王松、王鑫、王兴坚、吴晓君、夏勇、谢鸿耀、徐天彤、徐向阳、杨贤达、姚星、于金龙、张家应、张晓明、张益鑫、赵赫威、赵精武、赵立东、钟爽、钟晓岚、庄金呈(共59名)

优秀获奖项目展示


铌酸锂强场太赫兹非线性时域光谱系统

项目成员:瞿文豪、唐启源、邢思桐、王耶罗、姚远、董吉雨

指导教师:吴晓君

推荐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铌酸锂强场太赫兹非线性时域光谱系统,是国际首台高度集成化的时域太赫兹光谱系统,系统高度集成了11种探测功能,集成度遥遥领先于市面上同类型仪器,同时接受个性化定制。系统内强场太赫兹源的存在,使得系统具备市面上弱场太赫兹光谱仪无法实现的功能,同时能够向下兼顾弱场太赫兹光谱仪的功能,在节约实验室空间的同时,为强场太赫兹激发的载流子碰撞电离动力学、量子物态调控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工具。

“飞球”——球形多模态无人机

项目成员:李潇、孙宇阳、宋馨怡、覃思杨、王子昂

指导教师:张家应、王青云、郭易圆

推荐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无人机在复杂地形环境下适应性较差的场景,研发了陆空双模飞行器“飞球”,克服了复杂地形的适应性、快响应和高机动的需求矛盾,创新性的设计了可实现滚动与飞行两种模态的动力系统。机臂闭合时呈球体,由惯性轮共振驱动实现起滚,亦可依地势自由滚动;由旋翼升力打开机臂、切换飞行模态,类似四旋翼无人机。将来,该飞行器可有力服务军事侦察、资源探测和抢险救灾等国防事业和强国建设,“滚”越险境,“飞”向未来。

多模态偏心转向驱动集成智能运载体

项目成员:赵婉彤、闫思言、王可心、刘睿霖、金泓旭、梁嘉琳

指导教师:董鹏、王书翰、徐向阳

推荐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项目简介:本项目设计了一款兼具灵活性、紧凑性、平稳性、优越避障性能的模块化智能移动平台。采用偏心盘、角驱动、滑板底盘的思路,将偏心、转向、驱动集成一体,首次提出多模态偏心转向驱动集成智能运载体方案,具有动力强劲、灵活性好、越障性能佳、姿态稳定可控等优势。产品可更换滑板车身、添加功能模块接口,从而实现应用场景全覆盖。构建移动平台新蓝图,引领智能小车新时代。

(审核:刘洋)

编辑:贾爱平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5 月
31
06 月
03
06 月
03
05 月
31
05 月
31
05 月
31
05 月
31
05 月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