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空间与环境学院:瞄准国际前沿 服务国家需求 推进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4-06-12

编者按:202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召开第十七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擘画事业发展新蓝图。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这些年·我们的学院】系列工作巡礼,以焦点图片的形式生动展现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以来,各教学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激励全校党员和广大干部师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传承以“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以实际行动和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建强高质量人才队伍

学院院长曹晋滨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年11月,学院院长曹晋滨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晋滨院士长期从事磁层物理和空间探测技术研究,在磁层能量释放、输运和耗散、行星(彗星)大气非热逃逸以及空间磁场波动探测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在曹晋滨院士的带领下,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年轻卓越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该团队人才聚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约占专任教师的31%;团队年轻富有活力,45岁以下教师占比达8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比达90%,党员占比近七成;“小而精、高大上、国际化”成为团队的突出特色,在国内和国际空间科学领域有重要的影响力。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学院刘文龙教授团队科研成果刊发《Nature》子刊

学院刘文龙教授团队发现并解释了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月球潮汐效应,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杂志《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学院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欧空局SWARM卫星计划中国数据中心、空间环境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融合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空间科学科教合作中心等重要科教平台,面向空间科学前沿开展基础研究,面向国家在空间活动安全和深空探测等重大需求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点项目、月球与行星科学重点专项、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团队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学院学科水平持续快速提升,所承载的地球科学在2021年进入ESI前1%,2024年已进入前0.5%,地球物理学科整体水平已达到国内高校前列。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2018年2月2日15点51分,以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命名的我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卫星成功进入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学院空间科学团队研制的感应式磁力仪,是“张衡一号”卫星的主要科学载荷之一。研制团队师生经过艰苦的技术攻关,全面突破了宽频带、高灵敏度和高可靠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工艺,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感应式磁力仪。2018年2月5日,感应式磁力仪在轨首次加电工作,仪器在轨表现优异,星上定标数据与地面实验室定标数据完全一致。学院空间科学团队充分发挥理论和工程融合的学科优势,利用感应式磁力仪的科学数据,深入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为“张衡一号”卫星后续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北航人的贡献。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学院符慧山教授荣获2022年“首都劳动奖章”

学院符慧山教授荣获2022年“首都劳动奖章”,接受北京卫视《为你喝彩》栏目专访。符慧山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科学和行星科学,发现了太空中的离散磁声波、提出了太空磁重联的新理论、揭示了太空磁锋面加速电子的新机制,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相关成果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评价为“颠覆了传统观念”,被欧洲空间局评价为“挑战了当前认识”。符慧山教授在学生培养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指导学生连续多次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奖,指导在读博士生获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指导在读研究生首次在木星磁层内发现了“擀面杖”状的电子投掷角分布,成果发表于空间物理学领域的著名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并当选为当期的封面文章。

教学能力持续提升

学院教师王新荣获2024年北航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学院教师王新荣获202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为确保在复赛中展现最佳状态,王新老师从北京自带投影仪、白板等全套教学工具设备,跨越8000公里,带到奥地利,在宾馆精心搭建临时讲台,出色完成了比赛,最终取得决赛一等奖的成绩新突破,充分展现了学院青年教师的教学实力和风采。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和青年教师培育工作,引导青年教师牢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强化教学技能。学院实施“青椒成长计划”,为青年教师提供锤炼自我、学习交流的平台,支持教师专业成长;设立“教学加油站”,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教学指导和帮助,提高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开展常态化教育教学督导,不断提升学院整体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供稿:空间与环境学院)

(审核:唐莉)

编辑:马文婷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9 月
06
09 月
06
09 月
05
09 月
05
09 月
05
09 月
05
09 月
04
09 月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