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刊发校党委书记赵长禄署名文章: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优势 高质量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4-06-14

《学习时报》2024年6月14日刊发校党委书记赵长禄署名文章:

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优势 高质量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赵长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充分发挥多样性、多学科的特征,围绕科技与经济社会进步发展需求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工作,高质量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强化交叉创新能力,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将强化学科交叉、建设交叉学科作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打破固有知识体系和路径依赖,找准找实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持续凝练交叉方向,为传统学科注入新动能。深刻把握当前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呈现的趋势,深刻理解传统学科固有内涵加速分化、重构、革新的现状,系统凝练并优化学科方向,在巩固优势特色的同时,为传统一级学科赋予前沿和交叉属性,打造新的增长极。大力布局交叉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制高点。交叉学科一般由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兴学科通常由交叉学科演变而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把握好这一规律性认识,及时跟进学科发展趋势,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领域建好交叉学科,培育优势学科方向,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为其他学科发展赋能提质。协同构建跨学科组织,破解交叉难题。面向国家急需,创新组织形式,改革交叉运行保障机制,构建“学院+研究院”体系化机构布局,建设科研特区。分级分类打造协同交叉、开放共享的科教协同创新中心,着力营造交叉研究环境氛围,系统提升原始创新和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在关键技术上形成新突破。

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围绕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素夯实一流人才根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学科专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依托学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根基。坚持价值导向,塑造爱党报国的精神内核。坚持知识线、思政线齐头并进,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课程特色等深度融合,把科研、教学、人才、事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做到融盐于物、润物无声,引导学生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坚持问题导向,培养跨学科的协同创新能力。积极面对未来创新的颠覆性和不确定性,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建设学科交叉中心,创新“交叉科学问题+跨学科导师组+宽泛培养方案+灵活授予学位”的学术型博士开放培养模式,量身定做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问题导向、项目贯穿的复合型交叉人才培养新路,培育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的未来总师。坚持需求导向,提升面向实践的工程素养。健全产学研用深度协同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与重大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基础理论功底和提炼工程科学问题的能力。在技术科学方面,提升学生跨学科的横向交叉能力,在实践创新方面,锻炼学生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纵向贯通能力,培养多学科交叉背景深、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

突出学科建设成效,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提升一流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产出和成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坚持“四个面向”,突出学科建设成效,不断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聚焦重点领域打造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推动一流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贡献”牵引下的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提升,打通横向交叉链和纵向创新链,夯实基础研究能力,做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拓展成果转化应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强劲动能。精心谋篇布局,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面向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核心技术与科学问题,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建好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新域新质平台。加强国家级平台基础研究和学术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的支撑,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积蓄源头力量。服务战略需求,推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双轮驱动。大力推动面向国际前沿的基础研究,聚焦相关领域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围绕国家战略建好基础科学中心,提升原始创新与协同创新能力。集聚力量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积极承担重大任务,加强新域新质问题研究,谋划培育系统级重大项目,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

拓展学科服务面向,瞄准新质生产力主攻方向强化一流资源支撑。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离不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当强化学科建设内涵与服务面向协同导向,把推动行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校地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因产施策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资源、创新资源与行业、地方互联互通。发挥技术优势,赋能升级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将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点,以新知识、新方法、新范式助力传统产业优化生产要素,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优化学科设置,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强重点领域学科布局优化,推动研究成果与产业对接,增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撑力和贡献度。加强前瞻布局,支撑引领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要科学把握行业与区域特点,抓住产业发展窗口期,战略性谋划前沿交叉学科发展路径,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开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媒体链接: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4-06/14/nw.D110000xxsb_20240614_1-A6.htm

编辑:贾爱平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6 月
14
06 月
15
06 月
15
06 月
15
06 月
15
06 月
14
06 月
14
北航外籍教师服务提升工作会召开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06-14
06 月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