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2月9日电(通讯员 冯海凤)近日,北航物理学院表面物理与量子物质研究团队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合作,在实现多重可控拓扑相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30日以“Coalescence of multiple topological orders in quasi-one-dimensional bismuth halide chains”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物理学院博士生钟景元、杨明为共同第一作者,杜轶教授、庄金呈副教授与南开大学胡振芃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其他合作者包括湘潭大学刘韵丹副教授、安徽大学程宁燕副教授、常熟理工大学周苇副教授、北航王建峰副教授、郝维昌教授、吕金虎教授等,北航为第一单位。
![](/__local/9/CB/78/0D43E63920A9967333E3F45F24C_C566D513_573E1.png)
拓扑量子材料由于其载流子具有低耗散、强稳定性、携带自旋信息等特征受到广泛关注,同时这类材料能够产生独特拓扑电子结构,这不仅对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量子器件的实际应用带来了益处。理论上,这些奇特的量子相可以通过调控内禀或外禀序参量来驱动拓扑相变。然而,由于拓扑材料具有稳定性,不同拓扑序之间往往难以相互转换,更加难以实现多种拓扑序共存的新奇材料体系,使得拓扑量子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化面临重大挑战。
在此项工作中,研究团队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扫描隧道显微镜以及理论计算,研究了一种准一维材料体系——Bi4X4(X=Br,I),通过调控卤族元素Br和I的比例实现多重可控拓扑相变,进一步实现了双重拓扑序共存的拓扑量子材料。在该材料体系中,Bi元素提供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导致其电子结构具有双点双重能带反转(图a-b),产生高阶拓扑量子相。以此为基础,通过Br和I元素掺杂能够实现单点的能带交叉(图c),导致高阶拓扑和强拓扑的复合拓扑态诞生于Br:I摩尔比约2:8的Bi4X4晶体中。
![](/__local/0/A8/FD/356AB4879CC6F4CEDF8B545ACA2_70BB338C_4CE1C.jpeg)
本质上,研究团队利用卤族元素Br和I的电负性、原子半径差异,通过引入不同比例的卤族元素调控Bi4X4链间、层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了单层堆垛、双层平行堆垛、双层反平行堆垛、三层混合堆垛等多种堆垛模式。进一步,由于Bi4X4单原子层是理想的量子自旋霍尔绝缘体,不同堆垛模式带来了不同的层间耦合方式,以此实现了拓扑边界态的不同种耦合方式,成功设计并实现三维高阶拓扑绝缘体、弱拓扑绝缘体、狄拉克半金属、强拓扑+高阶拓扑共存相、平庸绝缘体等多种拓扑电子态,并构建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与整体拓扑序相图(图d)。该材料体系中的丰富可控拓扑相、复合拓扑相不仅对复杂拓扑电子态的耦合关系提供了平台,更为设计、实现多功能集成化的拓扑电子元器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593-4
(审核:王菲)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