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桂海潮——逐梦星辰大海

发布时间: 2025-05-20 / 点击数: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20日报道:

桂海潮:逐梦星辰大海

通讯员 史越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桂海潮安全顺利出舱。宋超 摄

日前,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成为30名获奖者之一。

从云南小镇仰望星空的少年,到向往航天的北航学子,再到心怀宇宙的青年教授,2023年5月,桂海潮作为我国首位载荷专家搭乘神舟十六号飞船进驻中国空间站,把科研工作搬到了太空,把梦想书写在星辰大海,点亮了无数青少年摘星揽月的志向。

今年1月,桂海潮正式回归北航,继续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在实验室里矢志求索,让太空“出差”的宝贵经历再结硕果。同时,作为在队航天员,“坚持训练,时刻准备迎接任务的挑战,争取再作新的贡献”已成为他的日常。

航天“圆梦人”

“国家快速发展、中国航天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让我能够选择兴趣、坚持兴趣、挑战不可能,实现了从学航天、干航天,再到飞上天的超越。”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桂海潮如是说。

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喜讯,在桂海潮心中埋下了一颗航天梦的种子。200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航,学习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入学第二年,桂海潮在校园里见到了两位偶像——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和航天英雄杨利伟。

“他们就从我眼前走过,我感到载人航天一下子从电视走到了我的眼前。”在北航扎实的本科教育和空天报国情怀的熏陶下,他对航天逐渐从喜欢变成了热爱,一路读完博士以后,成了北航宇航学院的青年教授。

2018年,我国启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桂海潮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于2020年成功入选。转椅、超重、失重等航天环境耐力训练,沙漠生存、72小时睡眠剥夺等身心极限考验……经过2年3个月的勤学苦练,通过200余项高难度、高风险科目的训练和考核,2023年,桂海潮作为我国首位载荷专家圆满执行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从向往星空的少年成长为亲手触摸星辰的航天人。

在这次太空“出差”中,桂海潮难忘一次特别的任务——在返回地球的途中,为中国空间站拍摄首张超高清全身照。当时,在返回舱飞到距离空间站上方大概300米的时候,桂海潮按照乘组和地面的提示通过舷窗往后看。“空间站就这么出现在我的眼前,一瞬间就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特别美,特别震撼。”提起那一时刻,兴奋、激动、欣喜的情感再次洋溢在桂海潮的言语中。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平稳降落。经过隔离恢复、疗养恢复、恢复观察、备飞训练等阶段,返回地球约一年多后,按照相关规定,作为载荷专家,桂海潮返回学校继续开展本职工作。与此同时,作为在队航天员,他仍保持每周三次的身体训练和每季度一次定期的体质测评考核,每年定期回到航天员中心集训。

“正是因为到了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频次多了,分工的需求多了,才会向社会招募更多不同背景的航天员,我才有机会进入我们国家的空间站,把自己的所学用在载人航天工程实践中,我感到非常幸运、非常幸福。”桂海潮说。

在“天宫”做实验

在154天的太空之旅中,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站的科学实验工作。他与乘组航天员精心操作,与地面科研人员密切协同,共完成了各种科学实验68项,带回来的样品超过25公斤,推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人体研究等取得了重要进展。从高校教师到载荷专家,他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经验在太空得到了充分发挥。

入选航天员之前,桂海潮一直深耕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领域,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成绩。例如,针对执行器失效情况下的航天器姿态控制问题,传统方法至少需要三台执行器,但桂海潮提出了只用两台执行器就能让卫星在天上任意“翻身”的控制方法,为执行器故障情况下的卫星自救提供了有效手段。此外,他还提出了高品质的航天器运动估计与控制方法,能让卫星在遇到关键器件故障时仍能快速准确地定姿定位,高效精确地驾驶操控。

“前期的学习和工作基础,给了我扎实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上的准备。”桂海潮介绍,自己在空间站负责的实验项目可谓“千门百类”,跨度也很大,除了本身就比较熟悉的航天器技术外,还要学习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制备、生命科学等关键领域的知识。此外,除了确保每项实验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航天员还要及时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将青年学者细致观察、深入思考、追求极致的科研素养融入太空操作,桂海潮总结出了有效处理实验操作中天地差异情况的实践经验,确保了实验任务的高效、成功,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科研数据。

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在桂海潮主持设计的“又见陀螺”实验中,他手持陀螺飘浮在实验舱,依靠陀螺转动产生的陀螺力矩轻松实现了身体的转向。

“在空间站的姿态控制执行机构中,也应用了类似陀螺的装置,这个实验和空间站姿态调整的原理结合得特别紧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桂海潮的学生、从事航天器动力学控制研究的王世杰充满向往,“在太空中做这个实验,比在地面上做的直观多了,太空确实是一个开展科学实验的好场景。”

薪火相传育人才

新学期,北航学生又在课堂和实验室里看到桂老师了。今年,桂海潮给研究生开设了“非线性控制理论”课,也给大一学生上导学课。桂海潮指导的2名硕士生、6名博士生,也迎来了从太空“出差”回来的导师。

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特别是开展科学实验时获得的经验,以及从实践中发现的科学问题,被桂海潮融入教学和科研中。

“在巡查空间站的外部情况时,我对舱外重要设备受空间碎片影响的情况有了更清楚、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桂海潮返校后,就开始带领团队深入探索空间碎片的探测与防护技术,如识别、规避、防撞、主动清除等。他还注意到灵巧智能机器人对维护高价值在轨空间资产的重要价值,“随着通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具有空间灵巧操作能力的机器人有可能被更快地研发出来,在未来的月面科考、火星探测中都能发挥作用”。

如今,带着这些观察到的问题,桂海潮正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不久前,他指导学生开展的空间碎片探测清除的科技项目,在沈元学院的“万新杯”大赛中斩获了一等奖。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是北航的校训,也是桂海潮参与载人航天工程实践的切身体会。“要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这样做出来的科研成果才不是空中楼阁。”他常鼓励学生要多参与工程实践,从实践中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航天员中心刻苦训练的经历,也让他体会到长期规划与坚持的效果,并建议学生们养成好的作息和锻炼习惯,“做好学习计划和工作规划”。

现在,桂海潮还多了一项日常活动——为全国大中小学生作宣讲。尽管工作繁忙,但他说,只要时间允许,自己非常愿意“多做这样的工作”,激发年轻学子的科学探索热情,让航天精神薪火相传,“看到台下孩子们眼中闪着光,会觉得特别感动”。

面对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提到自己收获的诸多关注和荣誉,桂海潮说:“载人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我的进步和一点儿成绩,背后是许多人的帮助和托举。这份荣誉属于空天报国的北航人,属于拼搏超越的中国航天人。”

如今,除了继续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多作贡献外,桂海潮还“时刻准备着再上一次太空,再去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媒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5/20/content_144742_18536144.htm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