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9月18日电(通讯员 曲韵 张梦琦)为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近日,物理学院物理系硕士第一党支部、博士第一党支部与宇航学院博士飞设第三学生党支部在直线等离子体装置实验室、智能航天器集群技术实验室联合开展“科技强国交叉创新”主题党日活动。活动以学术交流为载体,通过实地参观、专题报告和互动研讨,探索学科交叉合作新路径,激发青年党员科技报国使命感。
活动伊始,全体党员共同参观了两所实验室相关科研平台,直观了解前沿科研设备与研究环境,为后续学术交流奠定基础。在专题报告环节,物理学院博士生党员张梦琦以“核聚变能源的现状与挑战”为主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当前国际核聚变研究的最新进展。他从直线等离子体装置的工作原理讲起,通过详实的实验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展示,系统分析了面向等离子体材料抗辐照损伤、热负荷管理等关键技术难题。他结合团队最新的实验成果,展望了清洁能源对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支撑作用。
宇航学院博士生党员梁致华以“从动态模拟器到数字卫星”为题,系统介绍了我国航天器设计技术的迭代历程,重点分享了运载器材料轻量化、智能化的突破性进展。他通过卫星轨迹模拟演示,生动阐释了轨道设计对国家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的战略意义,并回顾了我国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全球组网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在互动研讨环节,两院党员就技术痛点展开跨学科对话。有物理学院党员提问:“卫星轨道参数如何体现国家航天能力?”宇航学院党员从轨道类型选择、多星协同组网等角度进行解答,并强调“每一道轨迹背后都是自主创新的突破”。宇航学院党员则对物理学院的等离子体辐照后表征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围绕“极端环境下材料性能表征如何适配航天器需求”展开追问,双方就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征方法进行了深入讨论。
活动最后,全体党员在直线等离子体装置实验室前合影留念。物理学院张梦琦表示:“此次活动既是党建与科研‘双轮驱动’的生动实践,也是响应‘新质生产力’号召的具体行动。”宇航学院党支部代表表示:“跨学科交流让我们看到‘卡脖子’问题需要集智攻坚,青年党员更应成为协同创新的排头兵。”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以“党建+科研”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不仅深化了党员对国家科技战略的理解,更搭建起长效合作平台。未来,两院学生党支部将持续推进联合科研攻关,以“支部共建”赋能“学科交叉”,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审核:王菲)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