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10月20日电(通讯员 李明月)近日,北航高研院教授、中国哲学研究所主任盛珂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5期发表论文《由聂豹“归寂说”看“良知”的“超越”与“虚无”》。

聂豹(双江)是明代重要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归寂说”来理解王阳明的“致良知”,在阳明后学中引起了极大争论。聂豹的“归寂说”有两个面向:“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分别对应于王阳明建立的“致良知”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良知本身的超越性问题,一是良知如何“应事”的问题。双江未能充分理解良知显现的意义,坚持凸显良知的超越性,这使得他将“致良知”理解为回归超越性的良知本体。然而在另一个层面,他又坚持良知虚静以应事的立场,认为一旦回到良知本体,就不需要其他的工夫,自然能够处理现实世界的诸多事务。由此可见,双江在良知本体的层面误解了阳明,又在良知与应事的层面坚持了阳明的立场。这就使得双江与阳明学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也使得传统的“本体/工夫”模式很难说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一旦我们跳脱出阳明学的传统叙述逻辑,从根本上理解阳明提出致良知希望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面对的问题,就能澄清双江立学宗旨的意义。可以说,透过聂双江的归寂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深入理解阳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阳明学,特别是阳明后学思想发展的新的理论范式。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12月入选首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在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评比中被评定为“优秀”等级。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盛珂,山东济南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2008),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学;比较哲学。
(审核:何情)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