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宫”过大年 温馨除夕夜——北航“月宫一号”志愿者在实验舱内过春节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18-02-24

编者按:为了顺利完成“月宫365”实验第三阶段的任务,“月宫一号”的志愿者们在“月宫”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包饺子、吃年夜饭、做游戏、视频连线、看春晚……“月宫”过大年不简单。“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带领整个课题组的师生在舱外陪伴,部分媒体记者也前往探访,与志愿者们一起度过了别样的温馨除夕。

2月15日除夕当晚,《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发布题为“号外号外!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真带劲儿!|特别关注”的热门文章;2月16日,新华网、光明网、《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媒体也发出报道;2月2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以“2018新春走基层融媒特别报道”,纷纷生动展现北航“月宫”里的除夕。

新华网、光明网、《北京晚报》等2月16日报道(记者 张航):北航学生“月宫”过大年

除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4名学生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大年夜。为了完成“月宫365”实验第三阶段的任务,他们身处全封闭的“月宫一号”实验舱内过年。不过他们过年并不孤单,整个课题组的师生都在舱外陪伴他们,吃同样食材的年夜饭,一起互动做游戏,热热闹闹。

“月宫一号”舱内志愿者正在准备年夜饭

昨天下午2点记者探访“月宫一号”。实验舱外,师生们已经开始张罗年夜饭。洗菜、揉面、和馅儿、包饺子……舱内,完成午休“任务”的4位志愿者也已经起床,有的前往植物舱采摘自己种的蔬菜,有的在厨房开始揉面。记者在舱外见到了“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她也放弃了和家人团聚,跟坚守科研岗位的学生们在一起。此刻刘老师已经变身“刘阿姨”,指导着学生们准备食材,“你看,面得这样揉,包出的饺子才筋道……”她边说边示范。

 “月宫一号”舱外,学生们用一样的食材陪伴舱内的志愿者过大年

下午4点,丰盛的年夜饭已经上桌,黄瓜、胡萝卜、小西红柿、草莓……蔬菜非常丰富,一盘又一盘用来“试吃”的饺子也不断出锅,猪肉大葱馅儿、猪肉胡萝卜馅儿……品种还不少。细心的学生们还用纯天然的蔬菜汁给饺子皮上了色。“我们里面吃的蔬菜、水果、饺子,品种和舱外同学、老师是一样的,包括草莓,我们里面也种了。”舱内志愿者、“舰长”刘慧告诉记者,除了准备年夜饭,他们还和舱外的同学一起做游戏,欢乐互动。他们还调试着网络设备,准备看春节晚会,“肯定会跟家人问候过年好,我们不孤单。”刘慧说。

学生们告诉记者,虽然“月宫一号”的舱壁,让舱内的志愿者们与舱外的志愿者们在物理上完全隔绝开来,但是这阻挡不了师生情、同学情。视频连线,承载着内外的祝福,让这个除夕过得非同寻常。

按照计划,到今年5月10日,持续整整一年的“月宫365”实验就将结束。届时最后一批的这4位志愿者将走出“月宫”,与老师、同学、亲友团聚。他们和之前两个阶段实验所积累的经验、技术、成果,也将推动我国月球探测计划中继续前行,为支撑我国乃至为全人类进一步探索外太空打下坚实基础。

人民网、《北京青年报》等2月16日报道(记者 王晓芸):月宫一号志愿者太空舱内过年

昨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实验舱内,参加“月宫365”实验的4名志愿者用舱内自己种植的食材包了一顿饺子作为年夜饭,在封闭的实验舱内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新年。

“月宫一号”志愿者们在实验舱内包饺子过新年

昨天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月宫一号”时发现,舱内志愿者们已经开始为年夜饭忙碌起来,洗菜、和面、备馅,准备包一顿饺子。

据了解,为了迎接春节,舱内的志愿者们早早就开始打扫卫生,每天精心呵护舱内农作物,保证春节期间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年夜饭饺子所用的小麦、蔬菜均为舱内培养种植。

“今天正值新春佳节,整个实验进行了280天,为了大实验的顺利进行,舱内志愿者依然进行着科研任务,我们实验团队舱外的全体师生也要与舱内志愿者一起坚守岗位”,“月宫一号”实验室负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红表示:“在此我谨代表‘月宫一号’全体师生祝全国人民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月宫一号”实验成功意味着什么

“月宫一号”由刘红教授团队于2013年10月研制成功,并于2014年完成了持续105天的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标志着我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了该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世界上首个由“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成功建立。“月宫一号”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是保障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关键技术。在这项技术应用到空间探索前必须进行地面演示验证实验。

“月宫365”实验于2017年5月10日开始,将于2018年5月10日结束。实验顺利完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打破了世界纪录。

《中国教育报》2月24日头版“2018新春走基层融媒特别报道”《北航四名学生“月宫”里过大年》(记者 王家源):

饺子、饭菜端上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舱内外的成员连线拍了张全家福,准备了一天的年夜饭开饭了。

今年1月26日,“月宫365”实验的8名志愿者第二次换班,一组4名志愿者再次入舱,完成最后105天的实验任务。这也意味着,他们将在“月宫一号”舱内度过春节。志愿者们每天都要按照日程,完成对植物的日常维护,记录健康、情绪状况,对空气、微生物等进行取样,春节也不例外。

这个特殊的春节带给了他们别样的感觉。“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没在家过年,确实会有一点想家和遗憾,但却有一种不同的体验,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年,过了一个难忘、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春节。”舱内志愿者高寒说。

舱内的志愿者提前一周就开始积极准备,擦拭舱壁,每天打理舱内的小麦、蔬菜、草莓等作物,保证在春节期间吃到可口的果蔬。

“月宫一号”的饮食与外界隔绝,年夜饭所用的小麦、蔬菜都是舱内自己培养种植的。为了与舱内年夜饭保持一致,舱外采购的食材范围不能超过舱内。

年夜饭少不了饺子,在执行“月宫365”第一阶段60天的实验任务时,一组的志愿者没有在舱内包过饺子。舱内志愿者刘佃磊告诉记者,他们特意在小年提前尝试了一下,“本来以为用全麦面粉包饺子会有很多困难,但经过我们的齐心协力,第一次实验圆满完成。”

下午4点,年夜饭摆上了桌。饺子馅有胡萝卜肉、大葱肉和白菜肉;饺子皮有3种,分别为加了胡萝卜汁、蔬菜汁的饺子皮和全麦饺子皮。“食材从采摘到上桌都是严格把关,原本就是按照每日食谱计算好的量,并不会因为节日而发生较大的变化。”高寒说。

为了增加过年的气氛,志愿者们还设置了你猜我画、谁是卧底、发红包等活动环节。刘佃磊则通过视频连线,给舱外的成员们表演了魔术。饭后,舱内的志愿者还通过网络观看春晚,并与家人视频通话。

目前,为期一年的“月宫365”实验已进入最后的实验阶段,将于今年5月10日结束,届时将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

作为“月宫一号”的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红也与团队成员一同度过了这个难忘的春节。“为了大实验的顺利进行,舱内志愿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依然进行着科研任务,我们实验室舱外的全体师生与舱内志愿者同甘共苦、坚守岗位,继续奋斗在科研的前线,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春节期间实验室师生为了同一个目标,牺牲了与家人一起过年的机会,但是他们毫无怨言,我为我们的团队而骄傲。”

《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2月15日发布文章(记者 齐晓君):“号外号外!这些师生的除夕竟在“月宫”里过,真带劲儿!|特别关注”部分图片展示如下,全文阅读请扫描最下方二维码)

舱内志愿者准备食材

舱内志愿者包饺子

舱外师生准备食材

志愿者们的年夜饭

“月宫”温馨除夕夜

全文阅读请扫描最下方二维码

  编辑:余敏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8 月
01
07 月
31
07 月
30
07 月
30
07 月
30
07 月
30
07 月
30
07 月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