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2018年5月16日报道:
模拟太空舱闭关370天“月宫365”志愿者出舱
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
实验志愿者出舱,受到专家们的欢迎。 张之蔚 摄
刘慧出舱前。
南都讯 记者唐孜孜 发自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365”实验昨日结束,4名志愿者带着“月宫”里栽培的西红柿、青椒等蔬果出舱。该实验2017年5月10日开始,历时370天,闭合度达98%,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
推迟5天 志愿者情绪略受影响
此次出舱时间比原定计划延迟了5天。在昨日“月宫一号”开舱仪式上,刘慧、刘佃磊、胡静斐、高寒4位志愿者走出“月宫”。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月宫365”实验首席科学家刘红向南都介绍,大概今年4月底,她通知舱内志愿者,出舱时间由原来的5月10日改为5月15日。这个“意外的加班”旨在模拟在太空环境,“突然出现了问题,本来可以飞回去的飞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飞回去了,你需要在这个(空间)基地再多待一些日子。”
接到延长指令的志愿者情绪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回想当时的心情,志愿者刘慧向南都表示,“确实有些失落,但导师老师刘红并没有告诉我们任何人推迟的原因。”4个人只好通过互相安慰,加大工作量等方式缓解情绪问题。刘红介绍,这是“故意”模拟的突发状况,舱内志愿者事先并不知情,意在观察志愿者心理状态。
该实验志愿者共有8名
刘红进一步介绍,“‘月宫365’实验的意义,在于实现了闭合度和生物多样性更高的’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转,且保持了人员身心健康。这是人类实现在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大步。”
据介绍,该实验志愿者共有8名,分为两个乘员组,设置3班。1组值第一班,持续时间60天;2组值第二班,持续时间200天,已打破此前由俄罗斯创造的同类系统中最长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1组再值第三班,持续时间105天。1组志愿者为刘慧(舰长)、刘佃磊、胡静斐、高寒4人,2组志愿者为刘光辉(舰长)、伊志豪、褚正佩、王伟4人。此次出舱为1组4名志愿者,标志着实验顺利完成。
南都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月宫一号”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是保障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关键技术。在这项技术应用到空间探索前必须进行地面演示验证实验,并通过实验发展系统稳定运行调控技术。刘红团队经过10年努力,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并于2014年5月成功完成了持续105天的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
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同时也标志着世界首个由“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成功建立,使我国此项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实验闭合度达98% 排世界前列
据悉,“月宫365”实验闭合度达到98%,超越了月宫团队2014年创造的97%的世界纪录。刘红介绍,“95%以上往上提一个百分点都非常困难。我们的闭合持续时间最长,通过这个长时间的多班次的持续运转,证明了我们这个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该实验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生物调控技术,并通过实验过程中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换班更替、停电及设备故障冲击等突发状况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稳定性,明确了影响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发现了在幽闭空间中自然光制度变换对人的生物节律和情绪的影响规律,发明了模拟自然光变换调节人体生物节律和情绪技术和设备;并建立了植物长期连续高效栽培技术、营养液长期循环利用净化和调配技术。
对话
“月宫一号”志愿者刘慧:
每天吃下午茶 还种了药用植物防病
今年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二年级的刘慧,是这批4名志愿者的其中一员,此外,她还是他们的“小队长”(舰长)。在实验舱里“闭关”的日子里,刘慧与其他3个小伙伴每天的衣食住行也被纳入实验范畴。她向南都介绍,她和小伙伴们每日三餐前后都需要测量记录各项身体指标。此外,还需要承担许多研究工作。
南都记者注意到,出舱后的刘慧和其他志愿者全程戴着口罩和手套。她告诉南都,由于此前长期生活在无菌环境(实验舱),出舱后为了避免身体不适应外界环境,他们需要进行隔离。在现场的交流过程中他们需要做好保护措施,防止病毒入侵。之后,他们还需要去校医室进行为期一周的“隔离”。
在“月宫一号”如何做饭?能否和家人朋友发微信?生病了该如何处理?昨日(15日),在“月宫一号”实验室舱门外,刘慧向南都揭秘在实验舱内生活的具体情况。
每天吃下午茶 做饭不能有油烟
南都:请介绍一下你们每天的起居情况?
刘慧:我们早上基本上7点半起床,起床后去测尿液重量,之后记录空腹体重。此外,还需要测血压、体温等,记录健康指标,体温什么的。在这之后,我们做早饭,吃完早饭大概早上8点半,吃完之后还会记录身体指标。随后,我们就开始后舱的植物培育工作。比如营养液的浇灌、植物的收取等。忙完这些也快到中午,我们就要去采摘做午饭所需的材料。
和吃早饭流程一样,我们午餐前后也要记录各种指标。午饭结束我们会有一个午休,起床后是我们的课题研究时间。
下午4点半左右,我们开始了每天的下午茶。一般吃些我们自己在里面种植的黄瓜、西红柿、草莓等。草莓被我们吃完了,所以今天没法带出来给大家品尝。(笑)
大概晚上11点,我们结束当天任务。
南都:平时谁做饭?做饭是志愿者选拔的一个必备条件吗?
刘慧:做饭不是志愿者选拔必备条件,我们都是自己摸索着做。前期时候,基本上是我和副舰长刘佃磊做饭,因为我们俩做饭要比他们俩强一些。后来随着我们的研究任务越来越重,他们俩也慢慢加入,我们就分为两人一组,轮流做饭。
在里面做饭基本要求是不能有油烟,自己控制好就行。此外,食物要尽量全部吃掉,所有的这些有机物都不能残留。洗完锅碗的水,要小心处理,避免污水污染舱内。
种植药用植物预防生病
南都:植物舱里都种些什么植物?你们如何进行日常维护?
刘慧:粮食的话有小麦、大豆等,块茎类有土豆、胡萝卜等。在志愿者的选拔环节,植物护理栽培的技能是选拔志愿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南都:舱内的水循环系统如何?
刘慧:生活用水包括洗漱,餐饮产生的生活污水,会进入我们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出来的水供给植物,植物蒸腾产生的冷水再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净化,供大家饮用和洗漱。
南都:尿液会如何处理?
刘慧:尿液要采用特殊技术进行处理,处理净化后即使品质达到饮用水的标准一般也不会饮用的。一般用于植物,植物蒸腾出来后我们再饮用。
南都:万一有人生病了怎么办?怎么处理这个情况?
刘慧:里面基本是一个无菌环境,微生物量是人为控制的。再加上我们有应急药物,感冒头疼发热这种小病都能解决。当然,我们也种植了一些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比如荆芥、大葱等,都有杀菌功能。我们要不定期地喝荆芥汤。
舱内可用手机 也会因为工作分歧而吵架
南都:在里面可以玩手机吗?
刘慧:有网络,可以玩手机,也会刷刷朋友圈,还可以打电话(固话)。
南都:你们有什么娱乐节目?
刘慧:平时时间都安排得很紧张,基本上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娱乐,就大家吃饭时候在一起刷刷剧,还有人会变魔术。
南都:你们几个人会吵架吗?
刘慧:也会,但不是生活上。都是因为工作上有分歧,可能有时候争得比较激烈,表达一下不满。后来自我反省又觉得这样不太合适,然后不许这样,要调整。
南都:在里面待久了会不会特别想出来?
刘慧:有,中间会有。因为会刷朋友圈,看到朋友圈里面的外界发生了变化,比如春天来了、校园变化了,就想出来看一下。
编辑: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