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北航骨髓捐献者【赫采:捐献生的希望】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18-05-25

编者按:赫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大二学生,2018年5月24日至5月25日在空军总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骨髓)捐献的采集,她是北航沙河校区的首例造血干细胞(骨髓)捐献者,同时也是北航捐献造血干细胞(骨髓)的首位女生。2017年6月3日,在学校红十字会的组织下,赫采与其他31名同学一起参与血样采集,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骨髓捐献志愿者。据了解,去年一年,北航有60名同学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到捐献现场采访报道了赫采的暖闻事迹。现转载《中国青年报》报道如下:

赫采:捐献生的希望

血从右臂静脉流出,顺着输送管,经过血液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又从左臂流回……5月24日的这一刻,赫采期待已久。从她血液提取的造血干细胞将会以最快速度,被移植至某位患者血液中,重建对方的造血功能。那位不知身在何处的患者生的希望将因此增加大约80%。

赫采今年20岁,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大二学生,甜美、沉静,有着自己的坚持——哪怕只有一丝生的希望,也要进行捐献。这是北京昌平区第22例,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的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5月24日上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二学生赫采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图为学校提供

造血干细胞移植即骨髓捐献,是目前治疗血液肿瘤较为有效的方法。常见的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仅白血病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三,即每年约有近3.6万人得白血病。但要寻找与病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却不容易,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相匹配率约为万分之一,所以普遍需要从非血缘关系的意愿捐献者中去寻找。

去年12月21日,正在宿舍写作业的赫采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对方称经检索,赫采的血样与一位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问她是否愿意捐献。当时的赫采几乎是蒙的,心想,这人是不是骗子呢?这么快就配型成功了吗?

在接到这通电话的半年前,学校曾组织有意愿的学生进行献血。赫采在献血时被问到是否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她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成了骨髓捐赠志愿者俱乐部的一名成员,“说不定以后会帮助别人。”她说。

但她没想到,机会来得这么快。

因配型成功率低,很多志愿捐献者可能会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会进行捐献。而她这次配型的成功几率仅为十万之一,她觉得自己简直是“中奖了”。短短10分钟左右的通话,赫采就爽快答应捐献,进行第二次采血和高分辨配型。如果高分辨配型成功,则需要进行体检、打动员剂以方便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

“会不会对女儿身体有什么不良影响,会很受罪吗?”赫采的母亲得知高分辨配型成功后,一度担心到失眠,“其实帮助别人的道理都懂,就是一位妈妈对女儿总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担心。”

部分人对骨髓捐献会有所误解,学习生物与医学工程的赫采对此了解较深,她劝说母亲,“对身体是没什么影响的”“配型成功的几率很低的,说不定可以救人一命”“如果自己的亲人需要别人捐献,我们肯定也希望别人捐,对不对?”

在大二上学期的生物伦理课上,赫采曾看过一则关于器官捐献的视频。“视频中患者在得到捐献后,患者家属那种喜悦,很让人感动,当时全班人几乎都看哭了。”这曾坚定了赫采捐献的决心,“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却有可能救人一命,哪怕只能给人一线生机,很值得”。

母亲被女儿的坚持打动。5月19日,赫采父母抵京陪伴即将进行捐献的女儿。为避免捐献者在此期间出现意外,赫采与父母被安排住进医院很近的酒店。住宿费用一般由患者支付,但赫采一家主动提出自己承担,以免给患者带来更多负担或麻烦,尽管他们与对方素不相识。

5月20日上午,赫采第一次注射动员针。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之前需要进行7次注射,她出现发烧、疲惫等暂时的副作用,但赫采没丝毫怨言。为了不耽误学业,成绩保持在年级前5名的赫采还坚持通过同学发来的课堂视频学习,写作业和实验报告。

赫采是独生女。她的父亲说:“捐献说明她心里是装着别人的,哪怕是陌生人,她对社会是有责任感的,这让我很欣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5月25日 05 版)

编辑:余敏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8 月
01
07 月
31
07 月
30
07 月
30
07 月
30
07 月
30
07 月
30
07 月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