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航拍中国”摄影图片展亮相北航艺术馆 巨幅裸眼3D 俯瞰最美瞬间

发布时间: 2019-03-19 / 点击数:

《北京晚报》2019年3月19日报道:

“航拍中国”摄影图片展亮相北航艺术馆

巨幅裸眼3D 俯瞰最美瞬间

暖色晨曦里飞驰于极寒地区的高铁、风云中龙腾海上的港珠澳大桥、快艇竞相争流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荡……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展出的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主流媒体“航拍中国”摄影图片展上,70幅摄影佳作化作一幅幅秀美壮丽的画卷,以独特的航拍视角,为观众描绘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伟大成就。

航拍作品《航母出海》

策展故事:用巨幅裸眼3D技术展现“最美”

此次展览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明网联合主办,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无人机摄影专业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承办,共精选了70幅由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以及各省市主流媒体拍摄的无人机航拍佳作。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展出的“航拍中国”摄影图片展吸引了众多年轻学子。

“航拍中国”大型系列活动策划主要领导成员、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介绍说,此次展出的作品是策划组去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期间征集上来的,通过线上征集、线下航拍采访相结合的形式,共征集到来自全国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纪实摄影师的航拍作品15000余幅。“其实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摄影师就拍摄过很多歌颂祖国的作品,然而图片都是从地面的角度进行拍摄,从空中角度拍摄的还没有。如今无人机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特别是一些新闻单位已经配备了无人机设备,我们就想到用无人机航拍的独特视角来集中展示祖国的发展及成就,为祖国70岁生日献礼。”

航拍作品《越松花江》

全国主流媒体“航拍中国”摄影图片展曾在2018年北京国际摄影周中展出,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此次在北航艺术博物馆展出的70幅作品是从此前400余幅展出作品中精选而出,并适当予以了增补。杨谷介绍,精选出的作品更加集中地展示了北上广深及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巨变,也记录了事关民生福祉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港珠澳大桥建设、生态建设等重大工程,更反映了“观天巨眼”“航母出海”等前沿科技与国防事业的辉煌成就,其中部分作品采用巨幅裸眼3D技术进行展现,增加了科技感和体验感。

航拍作品《伶仃洋上三重天》

杨谷告诉记者,展览中所有作品名称的英文翻译都是由北航师生来完成的,“北航人热爱蓝天、熟悉蓝天,也非常关注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进展,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师生们在看过作品后,认为从航拍的角度来看祖国的神州大地,更能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他说,展览在校园里举办首先面向的观众是师生,作为策展人,他希望更多社会观众也能参与到展览中,在展览中找到共鸣,体会祖国70年沧桑巨变带来的震撼与感动。之后,展览还将在山东、上海等地巡展。

航拍作品《鹰潭信江浮桥40年巨变》

观展提示

■展览时间:展期至3月31日

■开馆时间:每天9:30-17:30

■展览地点:北航艺术馆

■展览类型:免费

观展亮点

极寒天气抓拍高铁飞驰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题为《越松花江》的航拍作品:冬日的早晨,松花江上冒着白色的蒸腾的水汽,宛若仙境,一列高铁从吉林松花江高铁特大桥上飞驰而过,晨曦从东面洒下,将整个画卷染成暖暖的橘色……

这幅作品拍摄于2016年1月,展现的是中国高铁在吉林松花江一带的极寒天气下,依然高速行驶的场景。“照片的拍摄者刘慎库长期在铁路宣传系统工作,他用镜头记录下中国铁路变迁的过程——从最早的内燃机车,到现在的动车、高铁,我国已经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反映了国家这些年来在交通运输方面的飞速发展,所以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挑选了这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杨谷说。

利用无人机技术来拍摄快速运行的高铁,实际上是将无人机拍摄和高铁两项先进技术相结合,对拍摄照片的无人机有着很高要求。首先,无人机要克服极寒天气,在让无人机升到高空后,要快速找到角度,抓拍到飞速行驶的高铁。同时,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天气条件也必须成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刘慎库在拍摄前,曾多次提前勘察场景,只为抓住一个万全的时机,为了等待一个晴空朝霞的场面,等一辆列车从大桥上经过,等一缕朝霞的光线恰好洒在飞驰而过的列车上……多种因素组合在一起,是非常难得的。作品中倾注了作者的很多心血,所呈现的画面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所谓见人见物见真情,作品暖暖的色调与场景中极寒的天气形成强烈对比,蕴含了作者对铁路事业的热爱以及炙热的家国情怀。

观展解码

一段运河 流淌城市生态之美

在诸多航拍佳作中,不得不提及一幅拍摄于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的作品。摄影师从更高、更全面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出大运河北京通州段的生态美景。这些年,随着铁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大运河的水陆运输功能削弱了,却在生态领域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作品中大运河水面湛蓝清澈,河两岸绿荫葱葱,空气十分通透,远处蜿蜒的西山清晰可见,高楼鳞次栉比,坐落其间,一架架桥梁穿城而过,横跨于运河之上……绘就了一幅城市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图画,体现了北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效。

一个场景 倾注两代人的情感

在展厅中央,一幅采用裸眼3D技术展现的巨幅画作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这幅作品展现了我国沿海港口的繁忙景象,夜幕降临,江苏省连云港集装箱码头灯火通明,将近处的海岸以及远处的群山点亮。码头上,各类集装箱、货物等待装船;港口岸边,装满货物的轮船即将出海……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一带一路’陆海交汇枢纽”,这样一个场景反映了国家的港口经济,展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同时展现了城市的飞速发展。

这幅作品的背后,倾注了两代人的情感。作者王健民是连云港当地的摄影记者,而他的父亲早年也从事摄影行业,父子二人对家乡的港口最为熟悉,也最感亲切,为港口拍摄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照片。两代人共同经历家乡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港口,发展成上亿吞吐量的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大港,他们用两代人的镜头见证了中国港口经济的变迁。与父辈相比,王健民拍摄的港口更大、更美了,他还用上了无人机航拍技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俯瞰家乡日新月异的美景。

一项工程 两人拍出不同景象

风云突变的伶仃洋上,一座座桥墩整齐排列,正在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蜿蜒向前,深入海天相接处;碧蓝的海面上,港珠澳大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海豚”钢铁塔伸出巨擘;巨型的沉管隧道抵达安装地点,即将入海;东人工岛主体工程完成,如同一艘海上巨轮……这组系列航拍作品分别由两位作者拍摄,清晰刻画了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历程,分别呈现了这项超级工程2015年至2017年间的四幅不同景象,尽显无人机航拍视角带来的视觉冲击。作者借助于新的技术、新的视角、新的拍摄理念、新的表达手法,从几个角度完整地记录了一项国家重大工程,在为大家带来冲击力的同时,充分表现了工程的迷人之处。

一座大桥 影射小城巨大变迁

展品中,有一组由1幅黑白照片、2幅彩色照片组成的系列作品,这3幅时代感各不相同的照片出自一位摄影师之手,他用不同的镜头视角,记录了江西省鹰潭市一座桥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依水而居的鹰潭市没有一座跨越信江的大桥,人们靠一座简易的木板浮桥过江,汽车则依靠轮渡,交通十分不便,岸上工厂的烟囱里冒着滚滚浓烟;1993年10月,鹰潭市区境内建成第一座公路桥,桥下的水面上穿梭着游艇,桥上人群熙熙攘攘,当地旅游经济已经开始发展;2018年,新建成的现代化信江大桥横跨于碧波粼粼的江上,信江两岸面貌焕然一新,鹰潭市区先后建成5座跨江大桥,极大改善了信江两岸的交通。杨谷说,表面上,这组作品记录了一座大桥不同时期的变化,实际则影射了一座城的巨大变迁:从最初的简易浮桥到第一座公路桥,再到最新建成的现代化钢结构大桥,鹰潭市也从一个较落后的江南小城转型为经济发达的绿色智慧城市。

本报记者 李祺瑶 王海欣摄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