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北航高宁:思政课不是心灵鸡汤,须“守正创新”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2-03-17

新京报客户端2022年3月17日(记者 刘洋)报道:

北航高宁:思政课不是心灵鸡汤,须“守正创新”

“大学四年一定要听一次他的课。”“这老师真幽默。”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的思政课上,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评价。学生们口中的“他”,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高宁。

上课时,高宁喜欢拿着话筒游走于学生之间,随时引用史料和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思考。

图为高宁走到学生间上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

3月15日中午11点,当新京报记者联系高宁时,他正在备课。高宁说,思政课需要根据国家的政策随时更新内容,他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向学生传递最前沿的知识。

白天备课、反复总结上堂课的经验,晚上赶到北航沙河校区给学生们上课,这已成为高宁生活的常态。多年来,高宁坚持把自己的课安排在晚上,从7点到9点半,雷打不动。“我的课要上两个半小时,课后还要和学生交流,解决他们的困惑。”

“这其实是想告诉学生,老师愿意把最多的时间留在课堂,而不是来去匆匆,因为课比天大。”高宁认为,思政课和其他课程不一样,学生可能有一些思想困惑不愿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询问老师,老师要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可以敞开心扉,问得安心、问得踏实。

在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至今的三年中,高宁也见证了思政课的发展。最大的变化是思政教师越来越多、师资力量越来越强,“随着国家和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我们的教师力量几乎翻了一倍。”高宁认为,今后加强思政课的工作重点是提质。

对于思政课教学改革,高宁坚持“守正创新”,“创新”一定是建立在“守正”的基础上。他认为,一旦脱离思想性和理论性,只讲亲和力和针对性,就有可能讲成心灵鸡汤,而不是思政课,这就偏离了思政课建设的方向。

对话

老故事讲出新深意, 用“思想”激发学生“思考”

新京报:当下的思政课要不断改革和创新,这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高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党中央的要求,因为思政课的内容在不断变化,我也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

比如,我们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叫做21世纪马克思主义。那么,它究竟怎样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维度有哪些坚持和发展?

以科学社会主义维度为例,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高度重视并突出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及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作用。既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又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之一。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今年全国“两会”提出的“五个必由之路”,都是如此。那么,“全面从严治党”和“勇于自我革命”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就必须将今年年初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党的理论创新在不断前进,思政课教师必须随时备课。

新京报:思政课怎么讲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 如何让课程内容更生动?

高宁: 要将“熟知而非真知”的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把网络常见、新闻常播、教材常讲的“老”故事,讲出新意和深意。

我倒觉得,一开始的要求不是生动,而是首先让学生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最新政策。有时候为了生动而牺牲掉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比如有些影视剧情节很生动,或许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但很难讲深讲透理论。而且,党的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思政课首先应把理论要点传达给学生,把同学们平时经常听到,但没有深刻思考的、把握不住的问题讲明白,让他们理解事情背后的逻辑。

“非真知”,才有教学的必要性;“熟知”,才有师生对话的可能性。思政课的目标是“政”,但关键在“思”。要用“思想”撞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思考”,进而促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自觉将自己的未来融入国家民族的发展。

让学生把观点和立场亮出来

新京报:党史是思政课最重要的素材,在你看来,如何把历史讲鲜活?

高宁: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素材,包括音视频等,鲜活很容易做到,思想深刻才是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大历史观、正确的党史观,为什么要强调“观”?因为“观”是历史思想的深刻性,而不是案例的鲜活性。所以,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把历史讲鲜活,而是要树立大历史观。

新京报:在信息多元化的当下,如何给青年人传递和树立大历史观?思政老师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高宁:这种难度可能就在于现在鲜活的东西太多了,而且真假难辨。面对海量的信息,老师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对老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关注党中央决策部署、精神要求,把思想统一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上。

我觉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自信自强。他们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经历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他们中很多人出生后经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那是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时刻。

青年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有信心,他们对社会热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很正常,思政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理论层面新的历史飞跃,在实践层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使学生感受到十年间的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比如,讲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会以2013年春北京雾霾严重为例,告诉学生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生态文明发生了怎样的改观,以生态文明的成就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博物馆备课、在长征路教书

新京报:疫情之前,你曾带学生奔赴各地调研学习,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为什么会做这些探索?

高宁:这是北航的要求,我们不仅要读历史书、看回忆录,还要了解新时代的政策是怎么落地的。所以,当时学校党委就提出,任课教师要在博物馆备课、在长征路教书。博物馆备课就是要多看展览,因为新的和经典的都在博物馆里,很多展览不仅综合,而且立体,比教科书更直观。长征路教书就是要把社会实践当成思政课的“练兵场”。

2017年,我们去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带学生实地探寻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足迹。2018年,改革开放40年,我们重走改革开放之路,带着学生去深圳,看华为、比亚迪这些专精特新的企业,看城市的变化、企业的变化。2020年寒假,我们去江西鹰潭考察智慧城市。

北航的社会实践采取的是双导师制,专业导师负责解决专业问题,比如科技如何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思政导师则在政策、写作、思考调研等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实践项目,培养了学生文献查阅、政策研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他们找到兴趣或专业与国家需求的结合点。

新京报:上好思政课,教师很重要,你所在的团队如何培养青年一代的思政教师?

高宁:北航思政课教师的来源是开放的,没有局限在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在的思政课涉及方方面面,例如我们这几年引入了几位有国际关系背景的老师授课。因为要立足两个大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一定要对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有学理上的把握。

党的十九大之后,北航的思政课干了三件事儿,一是专题思政课,二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三是思政课教师深入学生“一站式”社区,日常驻楼育人。这三件事的实质就是“走下讲台做教师,走出教室讲思政,开设专题讲思政”,尽可能贴近学生,拓宽“大思政”的格局。

编辑:贾爱平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4 月
12
04 月
12
04 月
11
04 月
10
04 月
09
04 月
07
04 月
07
04 月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