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2024年11月4日(本报记者 李祺瑶)报道:
老有所学怎么学 记者探访老年学习示范校——
老龄大学让生活“有知有味”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源楼里,古筝曲韵悠扬,20余位老人端坐案前,拨弦抚琴,沉浸其中……这门2023年9月开设的古筝课,为北航老龄大学“圈粉”无数,很多退休人员争相报名。北航老龄大学是北京市的一所老年学习示范校。按照计划,到2025年,本市将培育100个老年学习示范校,完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扩大优质老年教育资源供给。那么,什么样的学校才能被评为老年学习示范校?这些学校如何教学?记者进行了探访——
新闻内存 市级老年学习示范校已达65个
目前,本市已累计评估认定65个市级老年学习示范校(点)和375个市级老年学习共同体。市教委指导北京开放大学设立北京老年开放大学,承担北京市老年学习示范校、北京市新时代老年学习共同体的评审认定工作,以评促建,指导全市老年教育机构创新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引导更多院校和社会力量举办老年教育。
探访❶ 高校老龄课堂 按需开班授课 “圆了我小时候学乐器的梦想”
“来,大家坐直,一二三准备,心里可以默唱着……”在古筝老师的引导下,北航老龄大学的学员们轻抚琴弦,一齐演奏乐曲《云水禅心》,优美的旋律在指尖流淌。讲台上,高清投影将老师拨弦的动作实时呈现在电子屏幕上。台下,学生们有模有样地学着老师的指法,努力跟上节奏。
“老龄大学给我们每个人都配了专属的琴,从选琴、坐姿,再到认弦、弹奏,服务非常到位。我越弹越感兴趣,也弹得越来越好,特别开心。”65岁的韩丽莉戴着老花镜,边对照琴谱边看老师演示,趁着调琴的间歇,她对记者说:“我零基础开始学古筝,老师给了我很大鼓励。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每天坚持多练10分钟。现在,我能从容地弹奏一首完整的曲子了。”
北航老龄大学线下教室仅能容纳20多人,意在“精讲”。线上课堂则更加热闹。
为解决“一座难求”的问题,同时考虑到因距离、身体等原因无法亲自到校上课的老学员,北航老龄大学开展了智慧教室建设。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学员们可以同步学到整堂课的内容,需要时还可以随时回放课程自学。
“现在就有学员正通过直播上课。”北航老龄大学副校长刘伟指着电脑屏幕上的页面说,每节课都有技术老师负责拍摄画面,实时直播给线上学员,“我们所有的课程基本都能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有的学员还会同时在线学习两门课程,享受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
“我从小就对音乐感兴趣,小时候没条件,工作后又没时间。退了休,就想学学乐器,丰富老年生活。”74岁的张玉梅退休前就在北航工作,是老龄大学的“忠实粉”。她说,古筝是自己学习的第一种乐器,除了到校上课的两小时,课下她也会跟着线上视频课练习,“学琴的过程就是感受美的过程,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近年来,北航老龄大学开设了书画、摄影、乐器、京剧、英语等18类课程。“所有课程都是经过调研,根据学员们的需求开设的。”刘伟说,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除了本校退休的教职工,社会报名学员的人数也不断增加,“目前,社会学员占比达70%。很多都是经过学员们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
57岁的退休教师茹静就是一位外校的“插班生”,在朋友的推荐下到北航学习。“我本来报的是书法班。去年暑假,老师征求大家意见,有没有学乐器的打算。没想到,大家都有这个意愿,全票同意学习古筝,这正是我从小梦想要学的乐器。”茹静笑着说,“我已经会弹八九首曲子了。退休前,我是教对外汉语的,现在我还带动以前的外国学生学习古筝,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探访❷ 社区创新课程 开启共学养老 “让我们收获一笔无形财富”
“叔叔、阿姨大家好!今天,我来教大家利用手机地图查询公交到站情况……”在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一群年轻志愿者办起了“手机培训班”,手把手教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小伙子,你看我怎么输入终点?”“我这个手机怎么不显示公交站?”“能不能再教教我怎么把地图调出来?”……老师耐心地挨个指导,“学生们”则戴着老花镜,捧着手机认真操作。“教老人学习可急不得,每个步骤都要仔细讲很多遍。”志愿者小秦是这节课的主讲,他说:“我们觉得几分钟就能讲明白的操作,对于老人可能要花上几十分钟。”
“孩子给买的智能手机,屏幕是真大,可里面这花花绿绿的小方块,我都不知道怎么用!”67岁的章先生掏出手机给老师看,他口中的“小方块”,就是手机里的应用程序,“功能这么多,除了打电话、发微信,别的我几乎没用过。我看年轻人随便点几下,就能导航、打车,我也想学学!”
在小秦的指导下,章先生点开电子地图,设置目的地、规划路线、查看路线详情、设置语音提示……一步步顺利“解锁”了智能手机的一项功能。“还挺简单的,谢谢小伙子,我再多练习练习!”他笑着说,“要跨越‘数字鸿沟’,还得多学习。家门口就有培训班,太方便了,以后要常来。”
这个时髦的“培训班”,只是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五养学堂”老年教育终身学习品牌中的一个课程。这家社区教育中心结合区域特色,开发了“养身、养心、养情、养智、养趣”的五养学堂体系,强化课程适老化和多元化建设。除了传统的书画、戏剧、舞乐等25门核心课程,还创新推出了“五养沙龙”,内容涵盖智慧助老、中医养生大讲堂、传统文化艺术、普法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全年线上线下培训4.5万余人次。
在保持课堂教学的同时,这个社区教育中心还推进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建设。“时代节奏舞蹈队”“兴乐合唱团”“宏城太极队”……目前,顺义区有23个规模较大的老年学习共同体。“团队里,大家坚持每天集体锻炼一小时,学习太极拳、八段锦等拳法招式,切磋动作要领,排练演出节目。同时,互相促进,共学读书。”宏城太极队队长孙亚利说,通过这种“共学养老”的模式,他和同伴们的身体更健康了,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收获了一笔无形的财富。”
探访❸ “小老”主动上门 老年公寓开课 “给老人上课要像对待小朋友一样”
近年来,北京老年开放大学开展了“百千万智慧助老”公益行动、“老年学堂”线下课堂建设、“老年教育骨干培育”等品牌项目,推动老年教育向基层辐射延伸。
很多老年人经过多年学习也成为“老师”,走进社区和养老机构,发挥余热,帮助更多老人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技能。
每个星期,71岁的姚利军都会到椿萱茂老年公寓,给高龄老人们上朗诵课。“每次上课,我都要提前半小时,给学生们摆桌椅、打水。大家也特别捧场,没有一个人迟到。”姚利军说,自己从老年开放大学的“骨干班”毕业后,就坚持到社会养老机构做公益活动,如今已经有五六年了,“到老年公寓讲课,我就算‘年轻人’了,给八九十岁的老人讲课,就得像对待小朋友一样,语速要慢,态度要亲切。”
“月光下的中国,大河奔流,白浪溅起满天的星星;月光下的中国,长城巍峨,绵延万里的巨龙,砖的鳞甲闪着银光……”课堂上,姚利军走到老人们中间,带着大家逐字逐句地朗诵《月光下的中国》。学生们个个挺直腰板,饱含深情,笑得格外灿烂。
上周的最后一次课,大家拉着姚利军的手,舍不得让他走。“我听大家的,咱们都加了微信,以后你们叫我来,我随叫随到。”姚利军笑着说。
“小老”助“老老”的过程中,姚利军也被这些高龄“学生”激励着。“有一些老人身体不好,但心态特别乐观向上。我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他们的笑容也同时鼓舞着我。”姚利军说,愿意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他们带来快乐,“希望我是一粒种子,在需要我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造福一方。”
老年开放大学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开办了15家老年学堂,输送了30门课程、24位授课老师。“超过一半的老师都出自老年教育骨干培训班,为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搭建了有力的支持平台。”北京开放大学老年教育学院教师曹凯说,所有老年学堂均为线下授课,预计今年服务老年学员2000余人次。
媒体链接:https://bjrbdzb--bjd--com--cn--01057tkca49c1.wsipv6.com/bjwb/mobile/2024/20241104/20241104_011/content_20241104_011_1.htm#page10?digital:newspaperBjwb:s67285dabe4b0e1ace8a7e3c0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