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中国工信新闻网:两会声音丨全国人大代表郭雷——加快“仿生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进程

发布时间: 2025-03-07 / 点击数:

中国工信新闻网2025年3月7日(颜星)报道:

两会声音丨全国人大代表郭雷:加快“仿生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雷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雷带来了关于加快“仿生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进程的建议。

“新质生产力涉及三个关键词‘新、硬、实’,新就是创新驱动、硬是要产生硬核科技,实就是要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产生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产业。”郭雷表示,目前以大数据、大模型为目标的类脑智能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使智能科学与技术更好地赋能于实体经济,进一步摆脱科技泡沫,使其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大力量。

郭雷介绍,卫星、火箭、无人机等我们熟知的无人飞行器具有强约束、高动态、跨空域等特点,面临极强的干扰和不确定性。目前,空天无人系统缺乏智能化、自主化能力,需要突破“确定模式、理想环境、预设任务”的局限性,能够适应危险、特殊、恶劣、灾变、对抗等极端环境、抵御干扰、制胜天敌。它们不一定需要强大的计算智能,而是需要强大的行为智能和运动智能。面向空天领域的仿生智能研究,将轻量化的学习、预测和进化算法赋能于飞行器的传感器、执行器和系统行为,实现“脑聪、目明、手巧、身健”的目标,让我们的飞行器能像鸟一样乘风而行、御风而行。

郭雷表示,仿生智能为人工智能技术开辟了新赛道、新领域,可以实现跨学科融合和全链条创新,可望催生前沿科学发现、引领原始科技创新,克服现有的类脑智能局限性,避免被泡沫科技引入歧途,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实体经济发挥更大作用。

仿生智能涉及信息、智能、材料、结构等跨学科融合,又涉及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仿生智能将物理、信息和生物的基础理论,到传感、执行和系统设计的关键核心技术,再到软件、器件、芯片和硬件系统进化设计及其与环境、目标和对手博弈交互。其成果是软硬一体、内外兼修,可在极端环境下实现各类无人系统、器件和装备的运动智能、对抗智能和博弈智能。

为此,亟须加大力度支持从仿脑、类脑智能到仿生、类生智能的研究,突破依赖于数据、算力的计算智能应用瓶颈,尽快跨越到依赖于无人系统实体、环境和博弈的系统智能和行为智能。郭雷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一是加快推动设立“仿生智能”科技重大专项或重点研发计划,开展有组织科技攻关,引领国际仿生智能科技前沿发展;

二是围绕国家需求开展智能“新硬件”全链条创新研究计划,使轻量化智能算法赋能与无人系统相关的感知、通信、操纵、执行等核心器部件、芯片及新型无人系统进化设计,服务于各类相关经济实体;

三是在优势高校设立相关计划,通过信息、生物、材料、结构等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研合作培养“仿生智能技术”领域合格创新人才。

仿生智能技术可以开辟“新赛道”,也可以产生“硬科技”。“仿生智能要让人工智能克服类脑智能局限性,把智能算法和公式写进我们航空航天、先进制造领域的各类硬件和芯片里。该领域的实施将为我国无人系统技术走向智能化起到决定性作用,满足我国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紧迫需求。”郭雷进一步说道。

媒体链接:https://www.cnii.com.cn/2025zt/2025lh/2025lhsy/202503/t20250307_641913.html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