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2025年4月14日(记者 李保金)报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仿生智能是人工智能面向航空航天领域的新方向

“仿生智能是人工智能技术面向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新方向和新赛道。”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雷在发表题为《空天仿生智能赋能硬核科技》的演讲时这样表示。
郭雷表示,空天无人系统不一定需要强大的计算智能,而是需要强大的空间智能和运动智能。目前,空天无人系统缺乏智能化、自主化能力,需要突破“确定模式、理想环境、预设任务”的局限性,才能够适应危险、特殊、恶劣、灾变、对抗等极端环境。
郭雷认为,面向空天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需要将轻量化的学习、预测和进化算法赋能于飞行器的传感器、执行器和系统行为,实现“脑聪、目明、手巧、身健”的目标,让空天飞行器能像鸟一样乘风而行、御风而行。
仿生智能聚焦于空间飞行器在极端环境中模仿生物运动机理进行运动信息解译和交互的过程,通过融合控制科学、仿生科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类学科,实现对空间飞行器“神经-器官/组织/系统-行为”一体化的仿生智能赋能,使空间飞行器具备在干扰对抗等极端环境中的生存、耐受、免疫和进化能力。
仿生智能是人工智能技术面向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新方向和新赛道。仿生智能具有“系统智能、生物智能和对抗智能”等新特征:从系统智能方面来看,它强调传感、执行、形态和行为的协调,软硬一体、内外兼修;从生物智能方面来看,它具有器官和形态、行为的自主变构、认知演化、仿生协同、逆向设计等进化能力;从对抗智能方面来看,它具有在对抗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以及抵御攻击、规避威胁和博弈竞争的免疫能力。
“仿生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新方向、新赛道,有望催生新发现、产生新机遇、培育新动力。同时,仿生智能又是一门‘硬科技’。”郭雷认为,仿生智能有望实现科技创新与航空航天等领域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突破传统生产力瓶颈,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在航空航天、工业制造等传统领域和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产生“链式变革”、形成颠覆性创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郭雷表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方面拥有深厚的基础和显著的优势,不仅有原始理论创新,更有仿生复眼、智能导航系统、仿生无人机、太阳能动力微型无人机等技术和硬件,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学校持续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新方向,培育新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服务于包括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实际应用场景,为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媒体链接:http://www.jjckb.cn/20250414/0495382442bf424fb072ba63baa2bf61/c.html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