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报》:探秘“太空家园”放飞星际梦想 航天日公众走进北航“月宫一号”科普基地

发布时间: 2025-04-28 / 点击数:

《海淀报》2025年4月28日(记者 赵磊)报道:

探秘“太空家园”放飞星际梦想

航天日公众走进北航“月宫一号”科普基地

本报讯(记者 赵磊)“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月宫一号’科普基地,这是‘月宫一号’的模型,由两个植物舱和一个综合舱构成……”4月24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科普基地现场看到,观众依序入场,通过观看“月宫一号”宣传视频、聆听月宫模型讲解、观看“月宫一号”植物舱展示、与讲解人员交流等,了解“月宫一号”作为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以及太空生存与太空生命保障最新知识。

在热门电影《流浪地球》中,吴京饰演的中国航天员在领航员空间站肩负重任的画面,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当人类设想远离地球,在外太空长期生存时,全封闭的生命保障系统就成为关键所在。在现实世界里,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主持研发的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四生物链环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它完成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密闭生存实验——“月宫365”,不仅是我国航天科技的一项重大成果,更是人类探索地外生存的重要里程碑。为迎接2025年“中国航天日”,弘扬航天精神、普及科学知识,4月2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科普基地向公众开放。

来自北京化工大学大二学生潘圣博告诉记者:“看到开放参观的消息,我第一时间就预约了。听完讲解员的介绍,我深深被这个生物循环系统的强大所震撼。希望它能早日在月球或其他天体上得到应用,助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

“‘月宫一号’从前期筹备到建成,团队花了十几年时间,几乎是从零起步。”刘红介绍,“月宫一号”由1个综合舱和2个植物舱构成。综合舱包含居住间、人员交流和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昆虫间;每个植物舱设有2个可独立控制环境条件的植物间。整个研发团队由30人左右的教师和学生组成。2014年,团队成功完成3人105天的长期密闭实验演示,验证了系统设计方法和运行调控技术的可行性,在世界上首次实现由“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创造了当时世界最高的系统闭合度。

据悉,“月宫一号”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是保障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的关键技术。这项技术应用到空间探索前必须进行地面演示验证实验,并通过实验发展系统稳定运行调控技术。展望未来,刘红表示,团队计划借助空间站、卫星、月球或火星探测器进行搭载实验,对陆生生态系统开展研究。通过对比天地实验数据,获取矫正参数和模型,进一步完善可用于太空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构建及运行调控技术。

媒体链接:http://hdb.bjhdnet.cn/hdb/content/202504/28/c55034.html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