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国游学——趁一切都来得及

发布时间: 2015-04-02 / 点击数:

  刚从意大利回来,就得到队长的通知,说要交一篇游学感想,还附加一句:赶紧写吧,否则咖啡味儿散了,你就不知道写啥了。所以,趁着意式咖啡的味道还在绕梁,趁着意式英语的余音未散,我整理了一下印象里最深的一些事情,与大家分享。
米兰惊魂夜  
  首都机场到米兰的马尔本萨,十一个小时的飞行,我们落地时间为当地的晚上六点钟。大部队兵分几路,已经有同学先于我们抵达并发来了路线图,在机场短暂的停留中我们利用wifi得到了路线图,于是按图索骥的去买火车票准备出发。
  顺利买到了火车票,坐上乘客稀稀拉拉的火车在米兰的夜色下去Cadorna转地铁。到了地铁站才发现人工售票的报刊亭已经停止营业,只有ATM能用。我们没有硬币、机器也不支持我们的信用卡,而且前期攻略大家对交通都没有在意,我们甚至也不知道该买哪一种票。几个人几经折腾,终于分两路坐上了地铁和火车,各自朝住所出发。我们三个人在地铁的过程不算顺利,没理清米兰地铁和火车的线路图,相对破旧的地铁站里,各种标识牌不全面,英语不太好的当地人都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踉踉跄跄,在经过了坐错一次方向地铁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到了QT8——我们的目的地。满怀希望的我们天真的以为就像房东所说,my house is in front of you,却发现我们连哪个地铁口出来都不知道。拿着路线图去问,无果。九点多的米兰地铁里,只能跟北京的小年夜比了。
  于是开始了我们的问路之旅。刚开始拿着手机四处找人让对方看我们的下一站该往何处。谁知,找人本来就很难了,还要找到会用英语表达的人,难上加难。
  而且,最要命的是小伙伴给的这个路线图最下面一行并不是具体地址,而分别指的是两条有轨电车的线路。就在这样的误解中,我们问过等公交的独身女子,问过东欧面孔的吸烟站街女子,问过加油站加油的司机,问过对面匆匆而来的黑人,问过学生,也问过公交车司机。就这样,三个人拖着四件行李箱,一路走,一路问,走走停停。此时的我们,没有网络,没有导航,手机里甚至没有存我们租来房子的具体地址。短暂的会用短信跟下午已经到达的Rebecca联系,可是却总是阴差阳错的说不对地址(其实我们只是不熟悉当地地址的表达方式)。就这样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总觉得房子马上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三个人开始失去寻找的动力,决定打车。拦了一辆出租,对方停下来解释了一番走人。经过分析,我们才知道我们在的地方不是taxi station,不能停车载客。在我们面前有两个事情,1 找到出租车的站点,2 拿到住处的具体地址。第二件事情在鹏程恢复手机数据流量后终于解决,Rebecca已经在群里分享过好多次位置,可是我们的手机不是没有信号了就是关掉数据,已然忘记了通过微信沟通。剩下的事情就是找到出租车司机,问地址,在判断距离后,我们果断决定打车。
  于是,在经过了将近两个小时的寻寻觅觅后,我们终于奔向我们的公寓。
  到了门口,还没来得及跟Rebecca寒暄,就听说另一队人马里有位同学遭遇了“飞车党”。同行的伙伴追了好远还是没能追上。
  米兰的第一个夜晚,异国他乡,并不熟悉的同学,第一次的集体行动,我们彼此没有太多的默契,我们出发之前考虑很少,我们太依赖别人。
  米兰的第一个夜晚,外国的月亮并没有比较圆。
  当然,我们也是在过了很久之后才知道我们第一天晚上有多危险。本身就处在离米兰市中心较远的距离,欧洲经济不景气,失业人口增多导致的偷窃、抢劫行为猖獗,三个人各自大大的行李箱,走走停停的节奏都足以让我们成为窃贼最易下手的对象。还好,我们也遇到了热情的米兰人,语言不通依然手舞足蹈为我们指路的人,爱莫能助只好祝我们good luck的人。
米兰理工的中国元素  
  在经历了威尼斯的狂风暴雨、维罗纳的下错车站和被火车门夹(没有人身危险,只是容易受惊吓),佛罗伦萨的三分熟T骨牛排之后,我们越来越熟悉彼此的性格脾气,我们越来越默契的知道每个人所擅长的事情,整个团队变得充满欢乐并富有乐趣。
  米兰理工第一周的课程是Design Management。先由一位老师讲授两天理论,然后做一个mistery shopping, 后面就是几天的小组讨论。所谓“Mistery shopping”,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选择出一个品牌,到品牌的实体店进行体验,我们必须是隐形的调查者,不能暴露自己学生或者调查者的身份,而必须以顾客的角度去体验和感受。
  课程的最后是通过品牌的体验,为品牌创造一种New meaning. 老师在第一次课上就强调了new meaning 和solution的区别。我们对品牌的重新设计不是为已有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创造一种新的价值。最后的讨论结果是通过一个story board的形式呈现。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假设场景,讲一个有内容的故事,从故事里体现我们品牌所传达的new meaning。
  我们小组选择的是一家当地的快餐连锁品牌“spizicco”, 餐厅提供Pizza, 也有可供堂食的空间,这与意大利大多数的Bar不大一样。
  几天课上下来,同学们普遍感觉跟国外同学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生活体验上有很大差距。国内这几年发展迅速,互联网思维多多少少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在这个大部分宾馆网速还不快的国家,我们的很多想法与这里并不十分合宜。不过这里新颖并不脱离实际的讲课方式让我很受用。在这门课上,我认识到了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点点的写下来,不断充实、完善,关注细节,关注人的真正需求。
  色彩艳丽的卡片,斟酌的用词,鼓励表达,让我们天马行空的想法不断地接受质疑、经受锤炼,最后呈现在最后的报告里。意大利人对设计和美感的意识不仅体现在他们诸多的奢侈品牌上,更体现在他们的教具上。
  我们共同感受到的一点就是,中国的学生很多想法走的很靠前,但是一方面羞于表达,另一方面,从脑袋里的想法,到具体的行动,我们很多时候不善于将想法落地。
  因为第一门课我们被分别分到了不同小组,在第二门luxury Management里面,五个中国同学组成一队,讲述了很多中国人眼中的奢侈品。这一次,我们将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真实态度和实际感受传达给了这个奢侈品品牌大国。老师对我们的报告频频点头,又充满好奇。当然,也有俄罗斯同学为主力的小组等。在奢侈品管理方面,中国作为当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被这些做奢侈品管理的研究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奢侈品管理上不提到中国市场,彷佛就是被落在了后面,至少不是最当今的奢侈品管理。
  一个制造大国,没有多少自己的品牌,我们以前总是过多集中在产业升级和创新方面。在这里,我才感受到我们做事情的态度、我们的踏踏实实做品牌的心态,我们对品牌的认知高度、我们整个体系的建设可能都限制了我们自有品牌的成长。设计、品牌文化这些东西,不是意识流,不是虚无缥缈的灵感突现,而是一种可标准化、流程化、可管理的体系。
  在米兰理工上课的两周还发现个有趣的现象,不同于国内课间同学趴在桌子上休息的场面,这里的学生都会出去到公共区域活动,或者三五个人聚在一起聊天,或者接上一杯咖啡慢慢品。虽然也是从早上九点上课到晚上六点钟,几乎很少发生学生在课堂打盹儿的情况。
  短暂但难忘的两周学习让我记住了这所学校,这里的老师,这里的同学,这里的Study studio, 这里浓浓的咖啡香。
相亲相爱一家人  
  跟团队里的每个人从陌生到熟悉,我们表达着自己,也接纳着别人。我喜欢鹏程哥哥用星座的角度去分析每个人,他使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我们只评价行为对错,不评论性格优劣。
  我喜欢涛哥对团队的掌控力和关怀,他是我们的leader,也是我们的搬运工,更是我们的美食hunter。我欣赏建立善于表达自我,忠实于自我想法的坦率,更欣赏他追逐自己梦想的勇气。我钦佩勇哥的博学,任何景点,他都是我们最方便的导游。我喜欢Cindy的简单和烂漫,意大利从北到南,我们是最默契的伙伴。我喜欢卓妹妹淡淡的处事风格和骨子里的自信,她是女王,也是会给我们做早饭的卓妈。
  因为包容和接纳,我们几个人才能一路南下,看过罗马的浪漫、梵蒂冈的宏伟;经历那不勒斯的冒险,共同品尝那里NO.1的披萨;再坐上火车上轮船,感受西西里的热情和荒凉;一起坐上只有两节车厢的火车,一起在黑夜里拖着行李找酒店,一起惊叹西西里孩子般善变的天气。
  最后,衷心的感谢北航MBA能给我、我们这次机会。对个人,是一次重新的自我认知;对团队,是一个磨炼和锻造的过程。
  2016年的米兰精彩,等着更多的同学去书写。(
刘冰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