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物什

发布时间: 2015-06-05 / 点击数:

  山上的物什,于我而言,非狼、狐、野鸡、野兔之类,亦非松、柏、云杉之属,却是微小的、附着于地面的东西。小时住的小城,虽不能套用“环滁皆山也”,但高低看去,或远或近总是山占了多数。尤其我家所在的大院子,后面就是山,若想去,拔脚即至,方便得很。这山有些奇怪,迹近荒芜,无树,草也稀疏,或能招徕少许山羊,但会跑动的野物难得一见,几乎要扫尽玩乐的兴致了。幸好,还有若干不起眼的物什,如地皮菜和发菜。
  地皮菜,我们直呼为地皮,可知其与地面关系之亲密了。这东西,在日朗风清时亦非没有,不过萎缩在地上,皱皱巴巴,干而小,实在不起眼,全然处于被贱视的境地。一旦落雨,方为人所想起,雨稍停,拿起小篮子或小袋,来到山前,只见坡上有片片点点的黑色分布于疏草间,那就是地皮菜了。原来干巴巴的它们,如今在雨水的浸润下,一个个都鼓胀起来,仿若暴发,煞是令人惊奇其前后面貌的殊异。遍野皆是,捡不胜捡,拾者不免挑挑剔剔,小的忽略,只要大而饱满的,不多时,带来的器具大致满了,即打道回府。以清水洗之,毕竟生于地面,少不得泥土和草屑,过几次水方可清净。炒食,炝葱花,多半佐以鸡蛋,盛盘,黑、黄、绿相间,滑润,略有土味儿,为此菜肴一特色耳。
  清王磐的《野菜谱》中,有歌谣《地踏菜》云:
  “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
  这地踏菜,即地皮菜了。另有多种叫法,地耳、地踏菇、地衣、地木耳、地皮菌、雷公菌、念珠藻、地软儿、地瓜皮等。元代贾铭《饮食须知》中提及:“耳味甘性寒,春夏生雨中。雨后速采,见日即不堪用。俗名地踏菇。”《本草纲目》曰:“踏菇属地耳、石耳之类,形状如木耳,气味甘、寒、无毒,明目益气。”
  而另有一称谓,“葛仙米”,与其他称呼不类,初闻未免有些奇怪。原来是晋代葛洪隐居梧州,以此代米,解决成仙路程一大问题也,于是留下了这似有些云雾缭绕的名称。不过,这仍不可掩盖地皮菜之为救荒野蔬的大功能。
  多年后,在异地餐馆的菜单上,偶见有此菜与鸡蛋合炒,点之,待菜上,尝吃,味道大略如先,有些快慰,亦有稍许怅然。
  李渔《闲情偶集·饮馔部》中有云:
  “菜有色相最奇,而为本草食物志诸书之所不载者,则西秦所产之头发菜是也。予为秦客,传食于塞上诸侯,一日脂车将发,见坑上有物,俨然乱发一卷,谬谓婢子栉发所遗,将欲委之而去。婢子曰不然,群公所饷之物也。询之土人,知为头发菜,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等菜,携归饷客,无不奇之,谓珍错中所未见。”
  发菜的别名不在少数,如地毛、旃毛菜、地毛菜、仙菜、净池菜、头发菜、猪毛菜、龙须菜等。不识发菜者,未免视为“乱发一卷”,其误可发一笑。不过,这亦是发菜的表象特征,其单丝委地时已极似头发,若采集许多,团成球状,更与人的发团难以区分,亦难怪也。其实,此物与前述地皮菜有极深的血缘关系,共属念珠藻科,乃菌类与藻类的结合体。自然,如果说地皮菜是一种贱菜,那发菜即大异其趣,为贵重之物了。
  采发菜,于幼时的我,游戏的成分占多数。因为这东西并非所在皆是,想找到“窝点”可不太容易,翻过一个山坡也未必有一处,要考验一点脚力。即使有幸找到了,收集起来也够你费力的,一丝一缕的,要轻轻摘起,收存,大致如团毛线,多了,就会呈一球状。不过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呐,须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手握一只“球”,所以,还是当做游戏视之,不会产生厌烦的感觉罢。多年后,方知发菜的采集会破坏植被,不利环保,虽为小时的事,亦要表示忏悔之意的。
  发菜的吃,或有多种方式,不过因其本身的形态及珍贵度,做配料大约更合适些。自家如吃凉菜,可点缀以少量发菜,以热水焯之,使其充分发起,置于绿色的蔬菜或白色的豆腐顶上,绿黑或白黑相间,煞是好看。至于口感,润而筋,爽脆,笠翁言“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等菜”,大致如是。做汤时,若放一些,亦是别有风味的。
  发菜本为山间野物,可一入凡尘,却意外地沾染些本身所未有的东西。只因世人有借谐音讨口彩的偏嗜,发菜亦难逃其祸,与铜臭连在了一起,商贾宴客多喜用之。对此无妄之灾,也是无可奈何的了,世间的事往往如此。(西夏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