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遇到蚵仔煎

发布时间: 2015-10-15 / 点击数:

岁月如流,来北京也有两年了,作为地理位置贴近中国最南端的人民,这里的各类面食吃多了,不免怀念起家乡的味道。某一天,在小吃街的转角撞见打着家乡招牌的蚵仔煎,一时睹物有感,离情蔓延。

蚵仔是一种生有硬壳的海中贝类,又名牡蛎,也叫作蚝,被称为海底牛奶。闽南地区四面环海,因此近海养殖的蚵仔肥硕鲜嫩,是闽南小吃里是最常见的原料之一,在大街小巷里都不难见到蚵仔煎的踪迹。蚵仔的外形很怪,像扭曲的丑八怪贝类,要用一种特殊的刀来开启它们,摊子旁有专门的人不停地在开蚵仔。新鲜的蚵仔不需要蒸,也不需要任何调味品,可以像三文鱼一样下面垫上冰、再配上新鲜的柠檬就被请上餐桌。法国就盛行生吃蚵仔,如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所描写,“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巴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壳扔到海里。”如此吃法入口的清凉和鲜美,简直无法付诸语言。食物最讲究的是它的本味,在经过制作的蚵仔煎里,仍不失杜蛎原有的鲜美,那满满的杜蛎、鸡蛋、生菜,混杂着甜辣酱的香醇滋味征服了一道道味蕾的拦截,滑进肚子里,我的心也因此沉甸甸地被满足包裹着了。

说起蚵仔煎的起源,它是台湾早期米面不足情况下发展出的平民小吃,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西元1661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本地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料想在那样物质并不如现在丰富的年代里,也有聪明的古人用简单的平民食材发明出这样的美味,他们懂得面粉的百变和火炉中温度的力量,用以给平淡的生活装点惊喜。

蚵仔煎里有什么呢?一般常见的做法,是在大铁盘上烧上热油,把蚵仔和鸡蛋一块烹煎,等到蚵仔和鸡蛋半熟之后,再将新鲜蔬菜、用以勾芡的番薯粉和水兑上,所有食材平摊在铁盘上,看上去与煎饼果子有几分相似。出锅后的蚵仔煎淋上家乡特有的甜辣酱,鲜甜可口,让人欲罢不能。

“巧食多源自民间,美味常藏于市井。”就如蚵仔煎这一独特美食,每一家的蚵仔煎做法相似,却因配料多少、食材新鲜度以及调味酱汁的差异,每家有每家的味道。好吃的蚵仔煎都隐藏在寻常巷陌,需要走街串巷细细寻找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首要的条件便是选用新鲜的蚵仔。这些新鲜蚵仔在产地现剥现卖,不必因为长途运送而浸水,所以颗颗肥美硕大、鲜美无比,做出来的蚵仔煎自然丰盛多汁,别处不能相媲美。

除了新鲜的蚵仔外,番薯粉也是使蚵仔煎美味的另一个重要关键。番薯粉的种类很多,但只有纯番薯粉才能调出香醇浓郁的粉浆。将粉浆以适当比例加水勾芡后,加入生菜,做出的成品口感就能又黏又Q,而且精纯的番薯粉也能巧妙地将肥美蚵仔的鲜味充分提升,形成最完美的搭配。

有了各种上等材料的搭配,让即使原本是贫民美食的蚵仔煎也变得精致美味了。看着那黄澄澄的煎饼,上面裹着颗颗饱满的海蛎,再浇上了香油,吃起来外酥里嫩,鲜美可口,料足味好,咀嚼起来有Q弹的感觉,那种甜中带咸、咸中带辣的缤纷滋味,口口都令人回味无穷。

一定要趁热吃才不辜负这多种滋味的混合,有时把蚵仔煎放冷了再吃,吃起来就有种食物所散发的失落和被辜负的味道。好像一个朴实热情的拥抱,等的久了,再与舌头欢聚时显得生分和不自然起来。懂得做和懂得吃,正如一场高雅的音乐会,一定要有好的演奏者和懂得欣赏的听众才能碰撞出最完美的效果,缺一不可。

舌识美味,胃知乡愁。羁旅在外的异乡人,虽然可以接受甚至爱上当地的美食,却仍旧会一次次被胃提醒,提醒我们很久没有尝过家乡的味道了,无论到哪里,舌尖总是毫无选择地接受美味,而只有胃才会告诉我们什么是乡味。当你在离家甚远的地方孤身一人,此时无意间遇见一家小店,问老板要一份蚵仔(哦啊)煎,老板用带着家乡地道闽南腔的口音给你应答时;当一种食物,穿过各种下意识的屏蔽,透过口感和味觉来触动你,提醒你此时此地与家乡多不相同时,那种被埋藏起来的情绪一霎那间被点燃,五味杂陈,恍然如有所得,又怅然如有所失,那种感觉大概就是乡愁最好的诠释了吧。(黄萱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