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一世界 一例一菩提”——听台湾科技大学周子铨教授授课有感

发布时间: 2015-12-16 / 点击数:

两年前,因一时兴起参加比赛而与案例结缘,又因毕业论文所选方向所致,日日因兴趣和任务的双重催促,若一只趴在案例之秀美花园外墙上的山猫。

趴在墙上觊觎花园美貌的时间久了,不禁慢慢从中悟出了一些自认为存在案例之外生活之中的道理。忽一日听得学校为推动老师案例教学、学生案例写作,专门约请了华语案例教学圈中走在前列的台湾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周子铨博士来京授课四日,不觉喜从天降。这一消息无异于上天垂怜,给了墙头上的山猫一张花园门票,又似为荒漠寻绿洲的旅人施了一盏清泉,让尚处于盲人摸象过程中的我不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初见夫子  

周六清晨从郊区一路赶去学校,路遇机场高速习惯性交通堵塞,所幸赶在正式开课之前溜进了教室。

壮着胆子穿过拥挤的课堂,看到北航经管学院副院长周宁教授递来一句温暖的问候。她拉着我向周子铨教授介绍说,这是我们全国百优案例会选的第一名,是案例比赛的最佳辩手,去年第一批去了加拿大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交换学习MBA课程。

一介普通学生哪里禁得住这样华丽的语言包装,况且还是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著名教授面前,不觉更是羞赧不已。子铨教授微笑着伸手与我致意,举手投足间,素来浸润在台湾学者骨子里的谦逊、儒雅似乎冲淡了我心底里的些许尴尬。

夫子现任台湾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之前担任台湾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产业个案研究中心主任,是台科大在确认以案例为教学主旨之后拉旗撑竿的第一人,早期于美国哈佛接受过案例专业培训,对于案例教学与写作有着深入的思考和体系化见解。他曾凭借着个人的钻研与实践,在某次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当着哈佛教授的面,创造性地开释了哈佛案例教学中“不能说的秘密”,传为业界美谈。此次来京授课四日,除北航师生外,还有专程从湖南大学、广州等学校赶来听课的管理学院院长和教师,夫子之学术成就及业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洗澡的智慧  

何谓系统化构建个人之见解,依愚生浅见,便是足以用结构化的语言和图形,系统阐述一门学科的前世今生,该领域为何产生,有何用,在学术研究上如何用,学习者如何实践,凡夫俗子又是如何能够与之发生作用。总而言之,就是既要有学术上研究的价值、意义和方法,又要有实践应用的门路和思考。

因时间受限,子铨教授将其课程设计逻辑分为八讲,融入四日的课程之中。八讲分别是概念篇、导入篇、理论设计结构篇、情境练习篇、深层理论设计篇、信息搜集篇、论文写作篇,以及演练总结篇。从概念到意义,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工具,样样齐全。其中,最让人忍俊不禁、意犹未尽的当属其“洗澡的智慧”了。

教授的课程设计逻辑完全应了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思忖他定是日日将如何更好更系统化的讲授案例写作课程这一题目挂在心头上,恨不能将目之所触手之所及之物,统统都将其抽象化、理论化了一遍之后,突然如六祖惠能般,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开悟。

夫子明心见性,其开悟源于一日洗澡时看到屋外对面建筑工地时的场景,遂把一栋楼房的建造,从定位、宣纸、结构设计、地基、楼高、梁柱建设、外观设计、楼板搭建、内外装潢、水电引进等十方面予以阐发,依次将其对应为案例写作中的案例型式、关键决策、亮点构思、理论基础、层次设计、信息充分、剧情张力、问题分析、写作逻辑、案例分析技巧等十个话题。楼房建造从无到有,从案上图到眼前物,可算是观察细致,面面俱到;案例写作从故事到理论,从设计到分析,更可谓是构思精巧,丝丝入扣。而将这二者有机联系类比,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不仅免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如空中画饼之劳苦,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如探囊取物之技能。

除此建筑与案例的类比之外,教授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泡泡”理论,意即将理论的寻找过程分解为型台、主体、机制三类,这三者可以自由组合,跨界搭配。如此设计,堪称绝妙之举,因其终于为学生在案例写作中,苦于没有理论支撑,或者理论过于陈旧之普遍问题找到了解决思路。

不知他的那一句“用理论写故事,用故事写理论”的辩证性论断,是否同样出自于洗澡时的智慧呢?看来经常洗澡,果真可以启发个人的智慧呢。

案例教学与思辨能力  

案例之讲述之分析,大体是一家企业某时某地之经历,再经由案例作者之手条分缕析,得出一个足以解释其缘何如此的理论分析。有闲人野夫曾讥讽案例教学的荒唐,说学习工商管理的学生,不可能凭借着一篇案例的学习,就足以解决企业面临的所有问题。

其所言不虚。一篇案例之学习,确实不足以让学生找到解决企业所有问题的要是,案例教学与写作的目的从来也不是如此。犹如古人学习历史,并非是要背诵某年某月发生了某事,是为了引为鉴,增智慧。今人学习案例,实是为了培养一种思辨的能力,一种足以知道应该如何从事物的表象中看到其运行的规律及本质,将之抽象化,然后运用所学和预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课堂之上,案例分析之时,学生应该做的便是时刻反思为何这层认识我没有想到,为何这个细节我并未观察到,为何他人可以我不可以,如果我是案例中人物,面对当时的情景,我将做何选择,体会趣在有无间的乐趣。

案例之问,原来如此,学生受教了。

“你应该继续读博士”  

接连两个周日,因教授与另一名湖南大学来的老师课后需前往机场乘班机返回台北,与我正好顺路,由此主动请缨,将送二位老师去机场的任务担了下来。

去机场的路上,夫子坐于后排,称赞我上课时思维敏捷,口才上佳,我又规律性的陷入了羞愧模式。他又言,你应该继续读书,念博士。不解,复问。答曰因反应能力是案例研究的关键,我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继续读博士与否,我尚不能定论,至少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心思。然我知道,学习的道路一刻都不能停,无论是在校园里,抑或是在职场中,因着对于探索外界和求索内心的热爱。这也正合了夫子课堂上所讲的心理学理论,心流。因为喜欢,所以忘乎所以的投入;因为明白了生命的价值,时间的意义,所以不愿意辜负这一段暂且有“我”的时光。况且万事万物间若隐若现的联系与以小见大的相互印证,如“一案一世界,一例一菩提”般,引得我不由继续“上下而求索”了。

张丽媛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