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导师】故事在时光中倒流——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祁晓野老师

发布时间: 2016-01-11 / 点击数:

如果有人问我,如何评价自己的导师,我想,“双面人”或许很合适。玩笑在他身上从不间断,更像是个老顽童,可他待事的严谨、认真让人佩服;向他请教学术问题,总是会被“百般刁难”,也不常说鼓励的话语,但可以从交谈里感觉到,他一直在心里渴望与关心你的进步;常常一副轻松的表情,可很少有人知道,晚上回家后他还要给学生看论文。这就是我的导师,从没让自己患上“导师恐惧症”,尽管我们的科研室仅有一墙之隔。

早上去科研室,看到他的门已敞开。桌前,翻开被导师修改过的文章。白纸黑字的周围布满了银灰色的铅笔迹,穿插着问号。意见如此详细,论文的问题和修改者的用心一起铺在纸上。我偷笑,让他审阅有如此多问题的文章是不是一种折磨。几天前,把论文提交给他。他接到后,立马对我说,让我两天之后来拿意见。走出办公室的自己,喜出望外,心生感动。

而这早已不是我们之间第一次交流学术问题。上学期,自己跟着实验室的另外一位导师做项目。在一个周日的下午,他和我在房间聊起这个项目,自己被要求用一句话表述项目的内容。几次尝试,都没有通过。“表达逻辑不对”,“事件没有说全”,“术语选用不正确”……为了一句话,在将近一个小时里,他就这样一点点引导笨拙的自己。

很早就发觉,导师喜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却已习惯按照别人给的脚印一步一步走。可当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和教授思维发生碰撞,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心里就像翻倒的五味瓶,而流出的更多是苦涩。在开题准备阶段,自己每周都会向他汇报进度,请教遇到的问题。有时,老师的点拨让自己恍然大悟,取得突破的心情自然欣喜。而更多的时候,是接不住“盘问”而如坐针毡。那时的自己,就像一只渴望飞的更高的鸟儿,中途却被一团紧簇的树叶挡住,只从缝隙中感受到外面的阳光,却任凭自己如何努力扑腾自己的翅膀,都无法冲破那道“栅栏”,心乱如麻。时光流逝,进步与煎熬同在。

也会给老师打电话、发邮件,聊聊天,说说感想。收到的不仅是详实的回复,还有满满的关心。还记得刚到北航报到时,电话那头传来的询问,总是会捎上“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把时间推回三年前,那时已获得北航推免生的自己,偶尔在长沙和老师通电话,那是自己在大学度过的最快乐的一个学期的一部分。

2012年8月的尾巴,我坐上去北京的火车,去拜访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师。车轮一路向北,第一次看到那一望无垠的玉米田,心情和景色一样辽阔。那是一段故事的开始,一段美好的开始。

甘发金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