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导师的那些事儿】谢谢您赠予我的无限温暖

发布时间: 2016-06-15 / 点击数:

谢谢您赠予我的无限温暖  

王妍 / 文 

第一次见导师,已经是9月开学后的第二个星期的周末。记得开学第一天,虽然已经历过数次的离别与重识,班上的每个人依旧都小心翼翼,包括小心翼翼地相互询问,“Hi,你去见你导师了吗?”或许,在当时的我们看来,“导师”是一个貌似并不等同于“老师”的词语,似乎这个有点俗套的称谓里多了一些陌生的亲切感。在我看来,导师,除了学术与研究,还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指点迷津。

于是,第一次心怀忐忑又满怀期待地去见自己的导师,就像是一个刚从商店买到糖果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却又担心妈妈会斥责的两难心情。当时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我一直在不断地揣测,我的导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不苟言笑,严肃慎重,还是平易近人?然后又不断地否定自己。或许,单凭从校园网站上一张照片和简短的个人简介,还有电话里一句不带任何情绪修饰的“我在办公室呢,你来吧”,就轻易推断出一个人的内在,确实有点难度和随意。

然后就这么一路忐忑,直至走到他办公室门口,轻敲房门,推门而入。他坐在办公椅上,正在看着电脑,又时而翻翻桌上的一摞厚厚的资料和书籍,仔细地整理着什么,于是顿感空气里满满的飘着浓浓的学术分子。可能见我有些拘谨,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写满严肃与认真的脸突然溢起微笑,然后快速地起身穿上搭在沙发上的外套,微笑着说,“走,咱们吃饭去!”

说实话,我在来的路上,已经仔细想好了我的开场白,比如简短的自我介绍,以及接下来这两年的学习计划……可是事实出乎我的意料,貌似此时此刻,惟以先解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至上。心情也跟着慢慢放松下来。然后开始坐下来,面对面地吃饭,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交谈。

他略显得有些疲倦,脸上却依旧挂着和善的微笑。我们从共同的家乡开始谈起,再到我的大学生涯,我在开学前看过的书,再到后来我雄心壮志地描述了一番自己看似坚定无比的人生规划。说来惭愧,我并没有认真地读完那本他给我推荐过的书,甚至连书的名字喊起来都有些晦涩生硬。

从头到尾,他脸上的微笑一直没有间断消失过。这样的微笑对我很有魔力,至少,我可以不用在一位来自神圣的高校——北大硕博连读的博士面前从头到脚地绷着神经。后来,在经历了和他数次的交谈中,我才发现,原来微笑就是他的代名词。还记得他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他用一句简短的自我介绍让我意外又受宠若惊,他这样说,“大家好,我是王妍的导师。”然后,迎来班级同学的回眸和笑声。于是一上午四节课,以简单而又轻松的氛围开始,又以圆满的总结收尾。我看到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显然,他已精疲力尽。后来,同学们都这样跟我评价他,“你导师真是一个幸福感超强的老师,一直在笑啊笑,真羡慕你。”我把嘴角朝他们扬到了45度。

于是,时间的小船缓缓划过一个月的光阴,陌生和距离渐渐褪去,一切的新鲜又开始慢慢变成习惯,我的学术生活也缓缓揭开帷幕。但让我有点沮丧的是,开始的起点并不美好。事情的经过是,他让我写一篇关于马克思的官僚制的论文。这并不是失落点,失落感源于我翻遍了大大小小的网站,还有各类层次不一的书籍,做了五颜六色的笔记后,依旧没有任何收获。确切的说,马克思并没有对官僚制阐明过明确的观点,即便有,也隐隐约约浮现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里,可是于我来说,这真是一个天大的难题。我甚至有些后悔,当初皱着眉头还一脸兴奋地接过这个任务。事实证明,我把问题想得太过简单,或者是,完全可以说成无知者无畏。终究,我还是未能完成这个任务。我想我让他失望了。

后来,我们都不再提起这个问题,直至已完全把它变成了语法里面的过去式。可就在前几天,他忽然又提起这个问题,他说,“这个课题确实有点难度,当时交给你,有点难为你了。”换作是别人,我可能会仔细揣摩这字里行间的涵义,安慰?抑或嘲讽?可于他说出来的语言,我自始至终没有产生过任何怀疑,我知道,他只是在尝试着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重新给我力量和信心。

仔细想来,我好像让他失望过好多次,包括未完成的以及无法修改的残破的论文。可是,他依旧不断地给我布置任务,今天要做什么,明天要去查哪些资料,甚至于他会直接去网上查阅各种与我研究方向有关的资料,然后把他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链接,再一一发到我的微信或者邮箱。我只知道,除了满满的感恩,还有温暖。因为,他好像从来没觉得我怎样让他失望过,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

时光就这么在暖春飞满柳絮的校园里飞驰而过,两年的学制很快让我们意识到“毕业”这两个字眼,尽管有人会疑惑不解地说,“不急呀,你们才研一呢。”或许只有我们自己才体会得到,时间对于自己的意义,于是也只能笑笑然后不解释。在我的人生计划里,除了我的Plan A,永远还存在一个Plan B,甚至还有一个Plan C。于是时间被分割成N个部分,却无法改变它的时长,除了定义上的24个小时,再无多余。自然而然,读书,毕业论文,发C刊核心,填充了我们生活全部的颜色。

他也开始有点着急起来。事情发生在上周,他从沙河上完课程返回到办公室已是晚上9点。他说,“你来我办公室,我们需要准备落实你的毕业论文了……”于是放下手机,急匆匆地奔往办公室……

时钟指向11点,他说“好吧,今天就到这吧,回去还是要多看书。”然后一起走出办公室,下楼。看到投射到楼梯上他的有些驼背的影子,我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他带我去他母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他曾疲惫地趴在桌上熟睡,醒来时还洒脱地微笑着说的那句“没事,都已经习惯了。”换句话说,应该是学术,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心里泛起微微地酸,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那时我的心情,五味陈杂的情绪也只能汇集成简短的一句,“老师,我觉得您好辛苦。”他没有说话,脸上依旧带着微笑。直到走到楼下,他又回过头来微笑着说了一句,“回去的路上注意安全。”

时光依旧在飞逝,不给我们留下任何停下来犹豫和思考的余地。我知道,除了继续努力,我找不到任何停下的理由。只因庆幸,在我北航校园的研究生学习生涯里,遇见这么一位已赠予我无限温暖的老师。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珍惜,还是珍惜。但愿这么一句简单的“谢谢您”,能够承载我对他所有无言的感激。

(本文获征文大赛三等奖,作者系思想政治理论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