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

发布时间: 2017-05-18 / 点击数:

项羽

章建/文

翻开《史记》,是一部记录古代的豪情史;细读《项羽本纪》,是一段洒脱纯真的故事。项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没有世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仿佛是世间的一股清流,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行走在祖国的名山大泽之间,驰骋于金戈铁马与刀光剑影之中,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有的只是内心中一股实现自身价值的凌云壮志,其他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回想起高中语文课上讲到《鸿门宴》一课时,老师说,尽管这篇课文中在极力展现刘邦的沉着和谋士的机智,然而项羽的豪情却是不言自明的,是在无声无息之间感染着每一个人,引起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项羽的自由随性从小时候就初显端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到这里刻画的只是一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形象,但是项羽却有自己的看法。“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对于项羽来说,书本知识的灌输或者说常规兵法技巧已经远远不能使他满足,他所追求的是自由自在地运用谋略兵法的精髓,把战争当成艺术品来精心雕琢,胜利已经成为他的最底线要求,享受自我实现过程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观之,在项羽看到秦始皇出巡时候的表现就值得玩味了。“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一般人都对此大加赞赏,认为项羽小小年纪就胸怀大志,含有统领天下、包举宇内之意,不乏称霸四方、并吞八荒之心,并以此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取得事业成就和人生的成功。这样的解读也未尝不可,只是恐怕偏颇了项羽最初的本意。在项羽的心目中,皇权的至高无上,荣誉的金光璀璨,生活的锦衣玉食,官僚的俯首帖耳都是转瞬即逝的光艳泡沫,都是微不足道的过眼云烟,真正能够长久存在于自己心中的是自我实现的满足感。项羽看到的是秦始皇指挥千军万马成就一方霸业的奋斗历程,看到的是最后心满意足巡游自己打下的江山的畅快感。这里也就容易理解在最后项羽和刘邦的楚汉相争的过程中,为什么项羽的表现屡屡让支持他的人觉得他优柔寡断,让追随他的人感到心灰意冷。

在会稽郡的表现不免让人有些大跌眼镜。“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会稽郡守与项梁推心置腹密谋大事,项梁却另外打起了算盘,召入项羽,杀掉郡守,夺其人马,自成一军。项羽最初的表现令我愕然,做人怎能如此凶残,怎能如此恩将仇报。细细想来,如何评价项羽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其实产生前述想法的原因就在于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站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去匡定古人,没有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去分析,就得不到恰当的结论。秦朝末年,天下分崩离析,战乱四起。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在这种狂乱暴躁充满杀戮的时代里,没有同情与怜悯,只有弱肉强食和你死我活的斗争。在礼崩乐坏的社会里,在你死我活的现实中,或是你死,或是我亡,没有第三种道路可以选择,没有安宁平静的乐土可以真正实践那些道德说教。未来的安定社会只能有最终的胜利者去谋划,当下的任务,就是群雄逐鹿,拼出最后的赢家。这是历史的必然,谁都无法改变。

鸿门宴一事一直为后人所诟病,项羽最终的失败也由此埋下了伏笔。“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通常的理解,会认为项羽因为刘邦势力在逐渐增大,有可能威胁到他的霸主地位,所以才大怒,想要消灭刘邦。这样的解释在这里还勉强说得通,但是到后来鸿门宴会上的情景就会显得匪夷所思了。于是大家就给项羽扣了一个目光短浅、未有远谋的帽子。历史被这样扭曲不免就显得对项羽太不公平了。探究原文,项羽大怒的原因是“沛公已破咸阳”。在项羽的心目中,他所追求的是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对权力的迷恋。秦始皇的南巡在他幼小的心灵之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人生信标,刘邦攻破咸阳无疑意味着项羽当年在脑海中设想的,自己可以让秦朝的最高统治者拜服在自己脚下的场景,都化为黄粱一梦。没有什么比戳破一个人的梦想更让人感到愤懑的了,尤其是对于项羽这样的极高理想主义者。当然刘邦攻破咸阳也没有什么错,项羽一时的急火攻心也会慢慢退去,当刘邦真的来到鸿门赴宴的时候,就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杀他的理由了。相反壮士樊哙的所作所为到让项羽有了浓浓的英雄惜英雄的豪壮之情。

项羽的结局是悲壮的,却也是一个豪迈的理想主义者最体面的谢幕方式。为了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仅仅指挥身边的二十八骑就大破汉军数百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没错,确实是天要灭亡项羽,历史需要的是像刘邦这样的安邦定国的规划师,却不是项羽这样极致的理想主义者。历史没有假如,我们却不妨设想一下,假若项羽最后成为胜利者,他又是否能有抚恤民生、修养安民之才呢?评价一个矢志不渝追逐梦想的人,就不必用世俗的功名利禄去衡量他,项羽能在自己的豪情之中,活出一份自在,畅享一份洒脱,亦是一种人生的富足。

(作者系宇航学院学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