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小萱眼中的“月宫365”实验出舱仪式

发布时间: 2018-05-21 / 点击数:

清晨,几只喜鹊从树梢滑翔而过,坐落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月宫一号实验基地今天格外热闹。5月15日是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与太阳同一方位,所以今天并不如其他日子可以在白天见到月亮。但是这个让人等待了370天的日子,注定不会让月亮离开我们的视线。

9点08分,备受关注的“月宫一号”再次缓缓开启舱门,刘慧(舰长)、刘佃磊、胡静斐、高寒4位志愿者微笑着走出“月宫”,月宫一号”内进行的为期365+5天的、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月宫365”实验获得圆满成功。

志愿者手拿在“月宫”种植的大豆、小麦、胡萝卜、辣椒、西红柿等出舱

相信大家一定和小萱一样注意到了,“月宫365”实验并不是365天,而是370天。为什么推迟了5天出舱?是出现了什么故障呢?还是舒适生活的志愿者们不想出来呢?

志愿者出舱,四位院士与其握手,欢迎凯旋

其实,这次延出舱是“月宫”团队故意模拟的突发状况,而且是在舱内志愿者们事先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怎么样,大家是不是也和小萱一样被实验团队严谨细致的实验设计惊到了!细致入微,这也正是“月宫365”实验得以圆满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志愿者们出舱不仅带来了实验圆满成功的好消息,还给我们带来了珍贵的月宫“特产”。

大豆、小麦、胡萝卜、西红柿、黄瓜等等这些志愿者们在“月宫一号”植物舱中种植的食物,沐浴着专门设定的光照,并以特别培养液加以滋养,天然无公害,虽然还是生的,但小萱已经在流口水了!

志愿者带出的“月宫”特产(新鲜蔬菜)及舱内食物样本

志愿者带出的“月宫”特产(新鲜蔬菜)及舱内食物样本

吃要吃健康,营养要均衡。蔬菜已经很丰富了,蛋白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就要隆重介绍“月宫”特供高蛋白食品,蛋白质含量高达牛肉6倍。相传有薯片味道,小萱尝过之后果然又脆又香!嘴馋的同学可以点开下图了解。

加工之后的黄粉虫

赶快收起小萱的吃货属性,带领大家认识一下今天来到出舱仪式的嘉宾们。

“神州”号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人机与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以及北航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四位院士与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一同打开舱门,迎接志愿者出舱。见到如此阵容小萱也是万分激动,“月宫一号”实验的成功离不开所有人的帮助与努力,我们要为中国航天事业、为北航拥有如此优秀的科学家、老师们而骄傲、而自豪。

戚发轫院士、王浚院士、赵沁平院士、房建成院士与刘红教授共同开启舱门

戚发轫院士在仪式致辞中提到,离开地球,首先必须解决人类在地球外的长期生存问题,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就是人类实现在地外长期自治生存的关键技术。我想‘月宫365’实验是不可取代的,它对于人类实现在地外长期生存无疑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月宫一号”8名乘员志愿者与领导嘉宾合影

刘红教授是“月宫一号”实验的关键人物,她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月宫一号”的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自2004年起就致力于太空等特殊环境生命保障和生物安全研究工作。本次出舱仪式,刘红教授也公布了月宫团队揭下来的计划。将在总结分析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空间站、月球/火星探测器搭载的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试验装置研制,并争取搭载机会,进一步奠定太空应用技术基础。

刘红教授接受CCTV记者采访

秀外慧中的刘红教授是北航的女神,还有老师称她为“北航的蒙娜丽莎”,刘红教授以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身份,重新定义了美丽这个词语。在小萱眼中,所有奋战一线,为航天梦、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科研工作者们,都是最美丽的人。

资料图片:2017年5月10日,“月宫365”计划1组志愿者在舱内工作

苏联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随着对宇宙的探索一步步深入,星际移民似乎将成为人类必然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过去,我们仰望星空,只是感叹于宇宙的浩瀚与沧海一粟;而今天,我们仰望星空,则是在望向人类命运的下一个驿站。我们正在准备行囊,迎接来自星星的召唤。

“月宫一号”团队全体成员与领导嘉宾合影

“月宫一号”是北航人为航天事业迈出的坚实一步,是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我们还将勤耕不懈、厚积薄发,为实现航天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北航力量!

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郭中耀/文 王宇辰 王震 张之蔚 等/摄影

编辑: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