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发布时间: 2020-02-03 / 点击数: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王慧琳

2020年,这个本应祥和美好的春节,全国上下都笼罩在新冠肺炎感染的疫情之中,我们接受了海量的信息,心情五味杂陈。也许会感到焦虑和恐惧,担心自己或家人沾染病毒,不知道疫情何时结束,感到无力、无助和不确定;也许会为医护人员的前赴后继、舍我其谁的精神感动,心潮汹涌地想要做些什么;也许会因为某些组织的不作为、传染源的流动而感到愤怒、烦躁和不信任;也许由于隔离不能出门而百无聊赖,迷茫困顿;也许有种失控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在现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纳自己的情绪,这些感受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们不需要去努力地压制这些感受。也许正是一切的失控,让你付出特别多的努力想要去重新获得一些掌控感,这其中包括掌控自己的情绪,想要消灭疑病、焦虑、恐惧、愤怒等等。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翻起了我十七年前的SARS回忆:当时我在北大人民医院实习,赶上转急诊科时许多病人发烧,因为不知道病毒的凶险,我们只是戴上两层口罩来防护。医院在封院前把实习生都遣返回学校,我们安全了,但是曾经带教我们的两位老师却牺牲在了抗击一线,我们得知这个消息抱头痛哭。人民医院院门口立着老师的雕像,偶然一次再回医院时我却无法在雕像前驻足。所以,当医护人员舍家出征的时候,我知道他们是在拿生命去抵挡。我参加捐款让朋友从国外购买防护用具,去给需要支援的武汉医生朋友牵线搭桥募捐物资,参与公益问答去帮助恐慌的大众稳定情绪,我知道这些行为其实都源自自己的悲伤、无力,想要去做些什么去抵消这些感受。也许同学们可以看到,其实每个人包括心理咨询师都被这场疫情裹挟着,而有机会谈一谈这些经历,谈一谈我们都遭遇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对自己的感受去命名,对我们的复原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呆在让你感到熟悉和安全的环境中。人感到害怕的时候,就想要去靠近或者粘着某人,如果他让你感觉到安全,你就可以平静下来。你得到了他人的回应,并且有他人的陪伴,对恢复安全和安定很重要。如果你感到害怕,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和那些关爱你的人在一起。有个视频笑说武汉人民心真大,居家隔离不能出门,就打开窗户缝一起唱歌一起加油。这可能也是蛮有帮助的,大家可以同步唱歌,有种共患难共同承担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关注那些返京却不能返校单独隔离的同学。疫情可能把亲人和同学阻挡在天南海北,但是心理上却不应该被隔离。人类就是需要互相交流、互相接收信息,所以我们会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人在面对疫情时跟人的联结感就被破坏了,怕飞沫沾染,要拣没人的地方走。虽然物理距离隔开了,但可以做的是通过网络等渠道重新建立和他人的联结。

第三,相信未来可期。有人不断查看病例的数字怎样攀升而悲观担忧,有人对事件过程中暴露出的黑暗而愤慨失望,但我们人是有相当的复原能力的,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不屈不挠,多难兴邦。因为我们可以让过去留在过去,就可以进入到未来。高强度应激,只要人能感觉到有办法应对,并不总是带来坏的影响。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了不起,因为做到了以前根本都不知道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灾难并不都是悲惨的,灾难过后需要深刻的反省,吸取教训,知敬畏,悉小节,重新开启有效的行动,重新获得自主感。

最后,借用丰子恺《不宠无惊过一生》中的两句诗做结尾送给同学们。一是“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我们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能力,相信未来可期。二是“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常常扪心自问,内省自察,建立合理的边界,对世间存有敬畏和谦卑之心,守得云开见月明。

编辑: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