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束光照进心灵

发布时间: 2020-02-03 / 点击数:

留一束光照进心灵

冯蓉

我很喜欢莱昂纳德·科恩的一句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简单的几个字,让所有的不完美都有了力量。近日,面对疫情,数字叠加跳动,信息铺天盖地,人们在生理防御的同时,也经历着心理战场的擂动。大家在不同程度上体会着无力、无措、无助和无奈。其实,就算不是大敌当前或如临深渊,这些感受在我们生活中也都不陌生,而我们,也都一一应对过来了,不是吗?

在大大小小的心灵危机面前,我们需要掌握必备的心理应对能力,学会留一束光照进心灵,让我们于茫然无序中看见方向,在至暗时光里相信希望。

一是关注事实的能力。关注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概念是“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我们越关注什么,就越容易在纷繁的信息中把相关内容聚焦并筛选出来。这需要我们有正视事实、理性分析的格局与思维。在任何危机事件中,我们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有陈述事实的报道,有抨击诋毁的言论,有传递焦虑的抱怨,也有混淆视听的谣言。良莠不齐是世事常态,我们内心应该有一把标尺,在鱼龙混杂中保持理智与良知,在泥沙俱下时怀有自信与淡定。当看清事实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心态稳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大半。

二是管理情绪的能力。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日常咨询中,常有来访者对我说,“道理我都明白,自己就是太情绪化了”“有点后悔当时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三位一体脑”理论认为,我们的大脑由思维脑(大脑皮层)、情绪脑(情绪中枢)和爬行脑(脑干)组成,当人们遇到心理应激事件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的控制功能、认知功能会比平时更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性被情绪裹挟”。我曾对我的一位来访者说:“这件事是挺让人气愤哈,但生气谁不会啊?”来访者“噗嗤”就笑了。是啊,生气谁不会啊,焦虑谁不会啊,患得患失谁不会啊,能够在心中千军万马呼之欲出时来个深呼吸,学会越过情绪看问题,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良好秩序,腾出手来做事情,也能渐渐拥有更成熟的心智,更有魅力的人格。

三是接受改变的能力。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许多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改变不确定、不可控。而控制感、确定感是我们内心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有研究者对养老院的老人们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发现即便在饮食、娱乐、种植花草这样的小事上,对生活更有控制感的老人,会相对有更好的健康状况。我们害怕改变,往往是对改变的结果提前设置了消极的预期。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正是改变让我们越来越好。创新是改变,出发是改变,每个成功都是无数的量变到质变。悲观的人在危机中看到绝境,乐观的人在危机中看到机会,与其在忐忑中猜想事态的变化,不如先从手边的事情做起来,能做点什么就先做点什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三四月做的事,九十月自有答案。

四是整合资源的能力。在无数跌宕起伏的电影桥段中,让我们感到振奋的多是故事主角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的反击。现实生活中,创伤后的疗愈,挫败后的逆袭,绝境中的重生,都离不开整合资源的能力。被誉为“二十世纪首席心理治疗师”的米尔顿·艾瑞克森,天生色盲音盲,并患有阅读障碍,17岁时又感染小儿麻痹症导致全身瘫痪。而他用自己独特的心灵力量,克服了身体残障带来的捆绑与束缚,以且行且歌的生命姿态活到近80岁,他实践研发的心理治疗方法已在全球被广泛应用。艾瑞克森取向心理治疗所倡导的重要原则就是“利而用之”。在心理危机面前,不要刻意自我封闭,阻断与外界的链接。一方面要学会“向内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疗愈方式,在困难面前,我们千万不要小瞧了自己,著名诗人阿多尼斯曾说:“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每个生命个体都是有力量的,所有我们扛过的伤痕,熬过的艰辛,都是我们前行路上的干粮。另一方面要学会“向外看”,纵然世事无常,但这个世界终究是暖的,人心多数是善的,遇事“死扛”不是聪明的做法,这需要我们放下自卑、同时也放下自恋,学会求助,学会变通,就像故事中“聪明的驴子”一样把倒在身上的土踩在脚下,慢慢从坑洞里爬出来。

五是重构希望的能力。有种心理咨询技术叫“叙事疗法”,这一疗法最有魅力的环节就是“重构”。重构希望,本质上就是相信希望。有次咨询中,来访者问我:“您能告诉我,什么是希望吗?”答:“Tomorrow is another day。”希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迷茫困顿沮丧犹豫中坚持信仰,是百转千回困难重重中保有乐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叙事,希望就是让自己再次出发,把眼界放远,不拘于一城一池,当你心怀果敢,踏遍山河,驻足回望就会发现,山丘那端也不过如此。

最后,谨以此文,致敬疫情以来所有“在场”的心理工作者们,在电脑键盘上,在电话另一端,大家燃起一束束光,照亮有需要的人,也温暖自己。又是一季暖春,想必很快就能枝叶繁茂,因为,有爱的地方,就有花开。

编辑: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