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思政课:让马克思主义更贴近学生——记北航“立德树人”优秀奖获得者高宁

发布时间: 2018-10-19 / 点击数:

“网红”思政课:让马克思主义更贴近学生

——记北航“立德树人”优秀奖获得者高宁

记者 刘毅然

每个春季学期的周一到周五晚上6:20,北航沙河校区教三412教室,容纳两百多人的教室里座无虚席。“不提前一段时间进教室,可能连个座儿都找不着。”航空学院2015级本科生蓝泽兵说。

三尺讲台上的授课老师身着正装,一枚鲜红的党徽在他胸前熠熠生辉。“我们开始上课。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在上节课,我们主要讲了……这段话比较抽象,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我说清楚了么?……”

他就是北航2018年“立德树人”优秀奖获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高宁。

高宁的思政课,在北航学生心目中是一门“网红”课。在高宁的“粉丝群”和“知乎”问答中,他的思政课被学生高度评价为“让人全程不会走神”“激情而干货满满”“理论扎实、与时俱进”。

“五星好评”的背后,是高宁近十年如一日对思政课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为最多的学生讲最好的思政课

2009年,高宁从北师大博士毕业后来到北航,近十年的教学生涯里,他一直把“为最多的学生讲最好的思政课”,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晚上8点50分下课,从9点到9点半,高老师会准时在教师之家为大家进行课下答疑;9点半到10点,高老师又会和学生从教室步行至沙河校区东门门口,再进行半个小时的漫谈,最后独自骑自行车离开校园。”这是2015级生医学院本科生陈羽对高宁的马原课的回忆。

“课上他是良师,课下他是益友,因为无比热爱,所以不辞劳苦。”计算机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陶仁帅说。

近几年,高宁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320学时以上,其中至少有288学时投入本研思政课教学,在课程密集的春季学期,他每晚都要上3节课。他的本科生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每年的选课人数达1200人左右,评教满意率始终位居全校同期思政课榜首;研究生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两度获得“研究生课程卓越教学奖”。

“高宁老师学识渊博,谈吐不凡,讲到精彩之处时政热点、名人典故更是信手拈来,常常赢得满堂彩。”“高宁老师是我大学生涯中遇到的最有思想的老师了。”高宁的“网红”思政课,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这背后的秘诀,就是高宁对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在讲课中,高宁的口头禅是“举个例子”,学生们爱听这些“例子”,他也把准备“例子”当作备课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他努力了解北航各专业的历史和特色,使思政课的基本原理与北航学生实际相适应,提高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管是参加会议,还是与学生的谈天,高宁总能从中挖掘信息,这些都是他“例子”的源头活水。他参加学校会议,了解到学校的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随后将此开发成讲授“战略思维”的最佳案例。他参加学校座谈会,了解到为什么北航的建校日选在10月25日,于是每年都会“传达”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追溯北航的“红色基因”和核心价值观;他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了解学生在社会调查中遭遇的尴尬,于是建议学生每人都给自己设计一张名片,作为社会交往的便捷工具……

“所谓教学相长,在北航,学生给予我的要比我给予学生的多得多,我不敢松懈。”高宁认真地说。

积跬步,至千里。2010年来,高宁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北京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航优秀共产党员十杰等荣誉称号。曾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一等奖7项、校级教学一等奖8项。2017年,高宁荣获第六届“感动北航”人物。2018年,高宁荣获“立德树人”优秀奖,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北航使我成长”

除去上课和备课的时间,高宁留给自己的时间几乎所剩不多。“确实累,但只要能够使学生有所收获,那么这种‘累’就是值得的。”高宁说。“如果重新进行职业选择,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做教师。”

在大学期间,高宁爱听讲座,爱读书。在导师朱红文教授的建议下,每到周末,高宁都会选一本厚薄适宜的书,一口气读完,绝不拖到下周。他的涉猎面极广,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学的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各个方面均有涉猎,正是这样一个好习惯,让高宁日后在讲思政课的过程中能做到游刃有余,和不同背景的学生交流起来做到了言之有物。

来到北航之后,高宁遇到了许多在教学上给予他极大帮助的老师和同仁,郑彦良、李嘉瑶、杨念梅三位研究生教学督导组的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我2010年刚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这三位平均年龄将近70岁的老师听了整整一个学期的课,在课程结束之后,为我召开了两次座谈会,跟我谈教学。”高宁回忆到。“之后三位老师写了将近2万字的听课总结,大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小到PPT的色差,都给我提出许多改进意见,这使我终身受益。”直到现在,郑彦良老师每学期都会来高宁的课堂上听课,特别是开学第一课,“我要听听你这学期有什么变化没有。”这是郑彦良每学期见到高宁时的口头禅。有这样的教学督导组专家,高宁觉得在课堂上特别踏实。“在北航各位前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同仁们的帮助下,我感受到了自己在做老师方面的快速成长,是北航让我敢想敢讲敢尝试。”高宁表示。

今年获得“立德树人”卓越奖的王琪老师,也是高宁的“偶像”。王琪在新入职教师教学培训上的授课,让初入北航的高宁叹为观止,甚至后悔当年为什么没学理科。“我在我的课上多次跟学生说,我要是到王老师的年纪,能有王老师的水平,我这辈子就没白当老师。”高宁感慨道。

在这些教学路上的引路人的帮助下,高宁逐渐对“因材施教”这个教育原则有深入的理解。他注意到,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对思政课的需求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层次上都有特殊性。为了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朋辈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在每周繁重的课堂教学之外,高宁坚持利用休息时间担任学生党校团校主讲教师,学生只要有理论学习需求,多到上百人的分党委,少到几个人的党小组,他每邀必到,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他在校内宣讲超过70次,几乎全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都听过他的党课。在士谔书院,高宁担任了书院思政总导师,与彭付芝教授一起,为士谔书院士信党建工作坊《大国领袖》课程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他常常在周末做两个小时精彩的党课,课后在书院公众号对于同学们课堂感想的一一点评和答疑,直到凌晨。经过一年两期党建工作坊《大国领袖》的授课,许多士谔学子在高宁等老师们的引导下,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言传身教,知行合一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高宁不仅走下讲台,在学生身边授课,时刻保持师生互动;而且坚持走出教室,和学生一起进行社会实践,同吃同住同劳动。两年多来,他每年假期都带领学生奔赴各地,和学生一起调研国情、支教服务,“身教”胜于“言传”,将“知行合一”的校训印在学生心中。

高宁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块水晶石刻,是他指导的“寻迹四方”实践队制作的实践成果,上面刻的是魏碑重要代表人物郑道昭的题字“荥阳郑道昭上游天柱下息云峰”。提到学生们,高宁就打开了话匣子:“这支实践队很有创造力,去年暑假做的是研究中国高铁对中国航空的启示,今年做的是魏碑的数字文物保护……”

2016年暑假,高宁开始担任学生实践队的指导教师,自此与实践结缘。同学们喜欢找高宁做指导教师,不仅是因为他对学生随和真诚,更是因为他真正地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生活中,让马克思主义讲中国话,讲出了青春范儿。“同样的社会现象、同样的采访对象,高宁老师可以从新的角度挖掘出更丰富更本质的信息,每每听闻都令我豁然开朗。”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靳雯钰讲到。“高宁老师也使我看待、认知世界的眼光产生了变化,我开始以更积极的眼光观察、理解身边的事物。”

两年多来,高宁先后为学校数十支实践队提供指导和建议,同他们一起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真切地响应了习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在陕北梁家河,高宁在窑洞里给同学们讲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青年与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深圳,高宁和同学们一起重走改革之路,感悟先锋精神;在山西吕梁,高宁从“扶贫中的人”的角度,和学生们一道探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

“在深入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对北航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创造力的感受越来越深。”高宁感慨道。“每一个队员在社会调研和支教服务的认真态度和辛勤付出,特别是每支实践队中几届实践队长的接力与传承,都很令我感动。”而在实践队学生眼中,高宁总是那么温文尔雅、博学多识,永远有着为人师表的自律与以身作则,如同慈父般关心着大家,会细细叮咛大家要按时吃饭、多吃水果,也会提醒同学们要把“行”和“学”统一起来,亲和中带着原则性的严格。在一言一行中,润物细无声。

“一个战战兢兢努力教书的老师。”这是高宁对自己的评价。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他每天坚持佩戴党员徽章进行教学工作,一方面方便随时接受师生监督,改正自身不足;另一方面,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师生,党员就在他们身边,有困难可以找党员。

在2016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徐惠彬校长披露了一个小细节:有一年春节期间,高宁在校园偶遇一位因经济困难未回老家的学生,他当即取出2000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快回家团圆。高宁从未对他人提及此事,直到同学在座谈会上道出了对高宁的深深感激。徐校长说,高宁的工资并不高,但他默默无闻资助学生,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做学生学业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我做为一个老师的初心和最大的幸福。”高宁如是说。

编辑: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