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奋斗】张悦:“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

发布时间: 2025-01-06 / 点击数:

作为北航学子,她探索前沿,深耕复杂集群系统,立志搭建起自己研究体系的“四梁八柱”;作为学生干部,甘当一颗“螺丝钉”,是她的青春宣言。她是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张悦。

面向需求,与国同行

张悦就读的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是为服务国家可靠性事业需求而生的。1985年,顺应国家重大需求,学院创始人杨为民教授牵头组建了北航工程系统工程系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所。

现如今,中国已迈入质量强国的新时代,可靠性系统工程正是强化质量设计、推动质量技术变革的有力抓手。

聚焦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集群系统发展为可靠性研究带来严峻挑战。在导师王自力院士、冯强老师指导下,张悦积极探索这一前沿领域,以效能仿真需求集成为基础理论,聚焦不确定性场景下复杂集群系统运维优化的建模、求解与验证难题。

作为子课题技术负责人,张悦参与了10余项基金及课题,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技术基础重点项目等,为提升复杂集群系统的韧性和安全性贡献力量。

参与可靠性领域会议

张悦接受新闻联播采访

夯实理论,深耕前沿

“理论技术、科学问题与研究体系,是科研的三大要素”,张悦一直将这句话铭记于心。她深知,理论技术是科研的基本工具,尤其在起步阶段,是取得研究突破的必备基础。

“感谢我的硕士导师肖依永教授,2019年,他引领我走进了科研的大门,言传身教带给我理论技术的启蒙。”张悦对基础理论始终诚恳学习,超学分选修多门跨专业核心课程,硕士阶段成绩95.54,硕博连读后,博士阶段综合成绩99.3,均位列专业第一。“有时候越学越感觉自己渺小,虽然好像掌握了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但又会怀疑是否只是一知半解,所认知的只是冰山一角。”

随着科研不断深入,她发现理论技术的作用会逐渐淡化,提出科学问题才是驱动科研的真正动力,抽象出一个好的科学问题或许比解决问题更具挑战性。基于当前参与的课题,她希望未来有机会深入到研究院所,在实际中磨砺和锻炼,从而进一步发现和提炼出一些真问题。

与外籍导师Prof. TANG进行学术交流

关于未来规划,在导师的启发下,她逐渐意识到,研究体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科学问题的灵感源泉。“一半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来自于好的体系,而不是好的问题。”因此,她也在探究和梳理着自己的研究体系。2024年,她由国家公派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加入了韧性与数据科学研究小组,师从新加坡工程院院士Prof. TANG Loon Ching和Dean’s Chair Zhisheng YE。这一年,她作为博四年级学生,跨学院选修了6门课,覆盖NUS的本硕博培养三阶段。“我希望可以在博士生的收尾阶段,尝试搭建起自己研究体系的‘四梁八柱’。”

“ 联培上课的生活像是回到了高中,有时候一天上9个小时的课,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友。有时傍晚在实验室推公式,不知不觉赶末班车的闹钟已悄然响起。最后一个走,熟练地关灯锁门,那一刻好像回到了为民楼725,有种置身国内课题组的亲切感。”

与访问学者Assoc.Prof.Shen讨论问题

外导课题组团建

知责于心,履责于行

服务奉献的团学工作也是张悦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主题。“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从学院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到学校研究生会执行主席,她愿意当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服务于哪里。

在北师大参与主席论坛

2021年北航研究生会《研途有你》手册扉页

在“航小研”的五年,张悦说,“贯穿始终其中的只是一个念头,守土有责。只希望自己能承载好前辈老师们对我的嘱托和期望。”

2019年,张悦加入北航研究生会,2021年当选执行主席,随后留任副秘书长,继续参与研会工作,践行“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的承诺。三届研代会、数百场活动、数百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构成了她26岁最闪亮的青春底色。她把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学生工作,开创性地搭建了线上协同办公的高效体系,2021年统筹全校近380场活动,招募项目志愿者2426人次,组织服务总时长达4477小时。

北航研会迎新联欢开场表演

北航第21届研会第一次春游

张悦说,“我内心深知,我只是学院众多可靠青年的一个缩影,微小的成绩也是源于课题团队的共同努力。感谢学校和学院多年的培养,感谢可靠性综合集成科研平台的支撑,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问少年心事,眼中为民楼,胸怀可靠途。”

可靠性综合集成团队合影

(素材来源: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