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师说】赵精武:时代的探索者 学生的同行人

发布时间: 2025-04-22 / 点击数:

在北航,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以“精品文科”理念为指导,不断开拓学科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打造法律与科技的交叉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彩的学术平台;他持续聚焦科技法治前沿,探索“法律+人工智能”的学术边界,点亮数字时代的法治盲区,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北航力量。作为90后青年教师的一份子,他以法治建设、人才培养为己任,做时代的探索者、学生的同行人,他就是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

1.png

精耕讲台 以启智润心的追求创新教学

“只需要几十、上百元,就可以让逝去的亲友复活,你们觉得AI‘复活’的法律边界在哪里?”

“是技术造福人类的典型代表!”

“是商家未取得死者近亲属同意的侵权行为!”

……

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传来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声。这是赵精武的课堂常态,在讲授法律知识的同时,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赵精武认为,案例和社会热点事件是最好的教材。他常常以此为切口,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法学基础知识和社会认知,判断和解释这些案例,再融合技术伦理、法学理论知识以及科技伦理价值深入讲授。

赵精武在课堂上

作为北航法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培养的交叉型博士,赵精武意识到这两个学科并非毫不相关,他深耕交叉领域,不断提升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感知和研判能力。他以“精品文科”的理念为指导,锐意创新,躬耕笃行,力争开拓跨学科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培养“新科技法治人才”,不断探索在学科教育中的“育人、育识、育德”新思路。

“赵老师的课堂既生动有趣又极具理论深度,他的课堂并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互动,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勇敢表达观点,每次都很期待老师的课!”一位学生这样评价道。赵精武用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法律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法律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学术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赵精武说,“它必须成为解决社会真问题的钥匙”。通过为学生们量身打造人工智能法、网络信息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与科技的交叉课程,他尝试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和哲学等学科视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跨学科研究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赵精武在“数字时代的全球挑战:数字资产交易与法律保护”国际研讨会发言

为推动法学院跨学科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赵精武还积极组织和参与北航法学院与其他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利用校内外各研究中心,搭建跨学科教学平台,先后举办“互联网治理青年论坛”“互联网治理青年工作坊”等百余场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会,邀请高校知名学者,为学生们构建了多彩的学术交流空间。

精研学术 以法治建设的信念领航科研

作为数字法学的研究者,赵精武密切关注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他认为,AI技术既推动了社会生产模式的创新,也带来了数据安全、科技伦理等风险。他深耕数字法学和民法领域,聚焦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空间治理等国家需求,以严谨的态度扎实求学,在学术研究和立法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赵精武主讲学术研讨会

他立足数字法治前沿,围绕人工智能治理、数据安全、个人信息等核心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最高人民法院重大项目、中国法学会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改革课题近20项;主编或参编《AI时代法律人智能手册》《个人信息保护法条文解读》《数据安全法释义》《所有权的终结:数字时代的财产保护》等多本专/译著;先后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律科学》等CLSCI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多篇,获评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中国法学创新网CLSCI高产作者。

赵精武发表的部分学术作品及荣誉证书

“青年学者应该在国家法治建设中发挥多方面的作用。”赵精武说道,“一是加速符合国家需求的复合型、涉外型等多类型法治人才的培养;二是有力支撑国家立法活动和政策制定,借由高端智库、研究基地等平台,推进国家法治体系的完善;三是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性法学知识体系,为国家法治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和方向建议。”

在这样的使命引领下,他积极参与立法咨询和社会公共服务,针对“高校如何规范AI使用”“数字人的法律治理”等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为国家的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赵精武参与的部分媒体报道

对于信息茧房与大数据杀熟等网络平台算法问题、博流量的网络直播乱象、网络水军背后黑灰产业链治理、高危害性网络暴力规制难题等社会热点,赵精武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强调应加强源头治理、精准监管和多方联动机制建设,形成社会共治的格局。针对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管理、AI“复活”逝者等技术的应用边界,他援引相关法律法规指明合法性界限,强调个人隐私保护与人工智能技术规范应用。部分内容获中央电视台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法治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有效推动学术研究成果向社会治理效能转化。

春风化雨 以润己泽人的情怀助力成长

在赵精武看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肩负起育人的责任,“深植爱国情怀、坚守法治信仰、锤炼专业素养、塑造全面发展”是他始终践行的育人宗旨。

在担任导师与班主任时,赵精武以新时代法治思想为指引,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案明理,引导学生诚信向善。在班级团建、导学活动中,他鼓励同学们分享学习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得。大小班会、日常谈心谈话、生产实习指导、科创竞赛……都是他与同学们谈心交心的日常情境。赵精武连续多次获评“冯如杯”优秀指导教师、北航优秀班主任、第十九届“北航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赵精武和班级同学合影

针对学生的性格与特点差异,赵精武以“因材施教、德法兼修”为培养目标,细致入微地引领学生成长,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全覆盖、多维度、个性化开展学业就业指导。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所带学生成绩斐然:多人获评北京市级、校级优秀毕业生,班级保研率近60%,多位学生担任学校兼职辅导员、半脱产学生干部;多位同学考取北京、安徽、新疆等地选调生,扎根基层法治建设。

担任本科及研究生导师期间,赵精武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成功孵化多项挑战杯、大创、冯如杯成果,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他指导团队完成的“网络暴力治理研究”项目斩获第十九届“挑战杯”揭榜挂帅特等奖。他指导多位学生先后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数篇,培养了一批具有跨学科、国际研究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赵精武作为指导教师和全国“挑战杯”参赛同学合影

“赵老师在做学术研究的时候是严谨认真的,但在和我们相处时又是亲切幽默的,他总是试图在研究和生活中找到那个最难的平衡点。”“赵老师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学术研究不仅需要智识的深度,更需要法治的底线与伦理的温度。”“这学期挑战杯是赵老师指导的,他在评语里写道,‘学术成果的价值在于经得起法治实践的检验和推敲’,真的非常触动。”这些是同学们对赵精武的评价。“他教会我们,法律不仅是规则,更是守护社会正义的底线。”

以法治建设、人才培养为己任,做文化的传承者、知识的“授渔”人,纵使青丝将成白发,始终不忘“万里蹀躞,笃行致远”的初心。这是赵精武对法学教育信念的坚守。以学术为炬,照亮数字时代的法治盲区;以育人为舟,刻下北航法学人的使命担当!

(素材来源:法学院 采写:冯浩)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