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师说】闫勇:“不停地做,认真地做”

发布时间: 2025-05-08 / 点击数:

深耕自动化领域四十余年,他“不停地做,认真地做”,发表540余篇学术论文,获评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等头衔。“这里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满足实验特殊要求的空间场地,以及国际化的校园环境”,他选择来到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带领团队在这里搭建国际最先进的碳计量平台。他是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闫勇。

“选择自动化,是我从小就认定的事”

“选择自动化,不是偶然,是我从小就认定的!”1980年,面临高考的闫勇填报了一系列自动化类的志愿,这份志向源于他的童年经历。童年的闫勇为了生计,跟着妈妈和哥哥姐姐上山用锤子打石碴、用六联模具脱土坯,对种种苦累的切身感受,使他对自动化学科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知。闫勇说:“当时我就想,人体不适合也不应该做这种重体力活,应该由机器来做。自动化能够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对于人类发展特别重要。”

1985年,闫勇做本科毕业设计

踏入自动化的大门,闫勇自此扎根仪器仪表检测技术。大学真正打开了他的眼界,从大学二年级,他就开始接触科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对检测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性也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悟。闫勇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越做问题越多,在检测技术这条科研路上,他也越走越远。“我感觉自己停不下来,有一种紧迫感,更有一种使命感”。

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后,闫勇先是留校任教,又先后到了英国提塞德大学、格林威治大学和肯特大学,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英国,他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并获得来自政府机构、基金会、欧共体、工业界等二十多项科研课题。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新型静电式颗粒流量测量仪和数字式火焰成像监测系统,成功投入工业使用,在英国学术界和工业界崭露头角。由于科研成绩卓越,闫勇先后获评英国测控学会、物理学会和工程技术学会会士。

2004年,闫勇受聘于英国肯特大学工程学院。任职期间,他发表了4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4篇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是全英国在该期刊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他也因此获得了2020年该期刊颁发的金牌奖章。同年,闫勇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对他的评价是:“闫教授通过检测技术与仪表的创新研发和成功应用,为提高火力发电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做出了杰出贡献,对电力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出色的研究成就,闫勇获得了20多项研究奖励。

2012年闫勇与他的博士生参加IEEE国际仪表与测量大会,并获工业应用奖

“不停地做,认真地做。”——这是闫勇常说的一句话。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540余篇学术论文、60多篇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论文被引一万一千余次、拥有40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指导50名博士生毕业......这些头衔和教研成就,他都淡然地归结于这八个字。“人活一世能工作也就几十年,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要尽量多做有益的事情,不断地、不停地做。”他笑着说,“只要我自己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长期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尽管在专业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但闫勇慢慢感到科研资源逐渐受限,实验场地难以扩展,经费和人才引进也面临困境,导致科学研究难以进一步突破。他萌生了全职回国发展的想法。此前,闫勇一直保持与国内高校的紧密合作,也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客座教授。二十年来,他像一只候鸟,定期往返于中英之间。他悉心培养的众多学生,如今已在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和企业担任要职。与学生们的密切联系和深厚情谊,也让他愈发渴望归巢。

闫勇(前排左二)与他的部分博士生合影

在寻找新的科研发展平台时,闫勇了解到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的建设情况,并实地考察了多次。他被学校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满足实验特殊要求的空间场地以及国际化的校园环境所吸引,尤其对实验楼的高水平设计赞不绝口,“这样的条件能为国际领先的科研工作提供理想的硬件基础”。此外,与闫勇院士多年合作的博士、博士后也有在北航任职的经历,这也进一步促成了他的选择。2024年7月,闫勇做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辞去英国教职,全职加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从事他热爱的事业,做世界一流的研究。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北航的八字校训也与闫勇一以贯之的内心笃定产生了共鸣。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德才兼备,关键是“德”,“德”在“才”前,在做学问之前,要先做一个有品德的人。教师的道德水准影响着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闫勇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殷切期望。此外,闫勇认为,理论和实践要结合起来,学习过的知识,在大脑中理解吸收,要讲得出来,更要做得出来。北航以工科为主,注重应用型的研究,学生和老师要会讲,也得会干。“北航的工程师,要会干活儿,靠耍嘴皮子可不行。除了上课听讲,还要动手去做实验,要make your hands dirty,这才是知行合一。”

闫勇说:“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或技能,更是帮助学生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学生赠予闫勇的刻着“Thank you”的牌匾,上面镌刻着闫勇在英国指导过的34位博士生的姓名。它摆在闫勇办公室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诉说着浓浓的师生情。

“校园环境充满温度”

作为北航开展国际化办学与国际合作的窗口和平台,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学院)(以下简称“国新院”)按照“高水平、新机制、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推进快速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顶尖人才蓄水池、交叉学科增长极、重大成果策源地和国际前沿交叉平台。国新院以“人才强院”为核心发展战略,创新用人机制,采用“先准聘、重考核、再入编”的新机制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行多元化用人和“准-长聘”机制,为广大人才提供近悦远来的成长沃土。

2024年1月,北航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在杭州国际校园正式成立,是致力于推动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高水平科教平台。闫勇担任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国新院为他提供了科研启动经费及配套资金、充足的实验与办公场地,协助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和科研项目,支持团队梯度建设,确保研究工作顺利推进。可直接拎包入住的教师公寓,便捷的交通出行……杭州的人才支持政策,杭州国际校园的校园氛围、管理理念以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也给闫勇带来了诸多惊喜,让他感受到支持和尊重,并迅速融入了当地生活。闫勇说:“当我看到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的规划——全球招聘团队、顶尖试验平台,我意识到,这里能实现我的新的科研梦想。”“北航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的创建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也将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与碳中和领域的国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闫勇在北航国新院主导搭建的碳计量平台,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适用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链中的二氧化碳流量测量标准装置。装置能够提供典型CCUS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二氧化碳流动工况,包括单相气、单相液、气液两相、超临界、含杂质等稳态和动态流体,可用于检验和标定各种二氧化碳质量流量计,促进高性价比质量流量计在CCUS领域的推广应用,建立行业标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国新院碳计量标准装置

北航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面向国家需求,聚焦国际学术前沿方向,突出航空航天特色,围绕“双碳”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理论、创新应用、管理与政策等关键方向开展研究。在其中,闫勇主要负责能源测量与碳计量方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国际国内很多名校都搞碳中和研究,我们不能重复别人的工作,我们要有我们北航的特色,要做世界一流的研究,为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做贡献”,闫勇如是说。

(素材来源: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