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国家需求为科研坐标,持续突破飞行器液压系统的技术壁垒,所在团队成功研制国际首创的“气液耦合式流体脉动消振器”,解决液压系统振动难题;“最激动的时刻就是看到我们研发的技术真正用在了飞机上”,从理论创新到装机应用,他八年如一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蓝天上,将成果融入飞机的航迹中;作为院士团队骨干,他不仅攻坚关键技术,更传承“空天报国”为内核的北航精神,培养了一批“能啃硬骨头”的空天新人。他就是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徐远志。

徐远志
从军迷少年到科研实践者
徐远志的航空航天梦,早在少年时便已悄然启航。儿时的他,是个痴迷军事的小小“发烧友”,《航空知识》《兵器知识》《舰船知识》堆满了他的书桌,也编织着他关于蓝天的最初梦想。
2003年,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那一年,刚读高中的徐远志仰望星空,内心被深深震撼。更令他心潮澎湃的是,他了解到在航天工程的背后,近一半的主要设计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北航人。从那一刻起,北航不再只是一所高校的名字,更成为他逐梦星空的灯塔。
最终,怀揣着炽热的航天理想,他以高出录取线50多分的优异成绩坚定地选择了北航。从此,少年的热爱,有了奔赴的方向。

2017年,徐远志在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PTC展会)上推介课题组创新成果
进入北航后,在“空天报国”精神的熏陶和导师焦宗夏院士言传身教的感染下,他逐渐坚定了投身国家航天事业的志向。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跟随导师的一次出差经历。
当时还是本科生的徐远志,与导师及一位师兄共赴外地调研。他亲见导师亲力亲为地俯身一线、细察问题,在与技术人员交流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更令他触动的是学术讨论时的氛围,当他鼓起勇气提出自己的方案时,导师不仅认真倾听,更肯定了他的思路,鼓励他“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走”。
那一刻,徐远志说,自己真切体会到何为“实干”,何为“榜样的力量”。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严谨的作风和平等的尊重。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毅然做出决定: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努力成为像导师那样的人。
八年坚守,做从0到1的科研
在飞机复杂的液压系统中,管路如同人体的血管,一旦振动过度便会引发漏油甚至系统失效,直接威胁飞行安全。而传统减振手段难以兼顾现代设备对轻量化、小型化和高可靠性的需求。
徐远志和所在团队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气液耦合式流体脉动消振器”,一场“从0到1”的科研创新过程带来了这项国际首创的技术。
面对系统优化减振这一难题,焦宗夏院士从一个朴素而创新的设想出发:利用气体卓越的压缩性来实现脉动吸收。他们从理论建模做起,一步步将概念转化为实物,最终研制出一种结构紧凑、重量极轻的新型减振装置。

2022年,徐远志在北航科技成果展上与成果合影
从2015年提出构想,到2023年装机成功实现首飞,他们走了整整八年。徐远志坦言:“如果只是发论文,2016年试验成功时就可以结题了。但我们的目标不是纸面成果,而是真正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里,团队辗转于全国各地的研究所和工厂,反复试验、迭代优化。大量工程化、产品化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了产品的成熟度与可靠性。
最终,这个“小部件”成功显著降低了液压系统振动,为飞行器稳健翱翔注入了一份“北航智慧”。这是一条从实验室直通蓝天的成果转化之路,也是一群北航人“面向国家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初心见证。
坚定坚持是科研人的日常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徐远志和团队在攻克一项液压刹车系统振动问题时,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尝试了多种方法,却始终找不到好的思路。
在一次出差途中,徐远志在万里高空的飞机上仍在脑海里分析结构和问题,突然联想到了“荡秋千”的场景。他意识到,荡秋千之所以能持续摆动,是因为有人在特定时刻推了一把。他进而联想到,液压阀在运动的半周期内也存在类似的“正反馈”现象,这正是导致系统持续振动的原因!这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帮助他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当徐远志在纸上画出“荡秋千的小人”来解释这一机理时,技术人员立刻就明白了。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飞机的液压控制风险,也提升了国内对这类问题的认识。

2018年,徐远志与学生合影
这件事,恰是徐远志科研路上的寻常一幕。“有时候压力非常大,实验做着突然就出问题了,完全出乎意料,自己一下子都懵了。”徐远志略带诙谐地回望那些挫折时刻。可他清楚,迷茫只是片刻的。“这时候最关键的是迅速冷静下来,既要给自己打气,也要稳住信心。我们必须快速反应,定位问题、分析原因,并立刻形成下一步方案,接下来该怎么走,绝不能停。”
回首自己面向服务国家需求的科研历程,徐远志用“长期坚守”和“初心使命”两个关键词概括。成果受到来自一线的认可,反过来又推动了更多技术走向应用。“长期坚守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初心的指引下,与时代、与国家、与团队共同完成的一场坚定奔赴。”徐远志带着满满的自豪感说道。
在干中学,传承使命与担当
除了奋战在科研一线,徐远志同样将心血倾注于育人事业。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始终践行院士团队“服务重大需求、立志空天报国”的培养理念,坚持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任务攻关中。
他坚信,真正的科研能力,来自于解决真问题的锤炼。因此,他格外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啃硬骨头”的拼搏精神和实战能力。当实验突遭挫折、团队士气受挫时,徐远志总是勇于稳住局面。他迅速组织分析、定位关键,同时不忘鼓励学生:“正是在一次次的‘真刀真枪’中,才能练就真正的本领。” 在他看来,挫折不是失败,而是“干中学、学中干”的必经之路——“打着打着,就变成了百战精兵。”

2025年,徐远志与学生合影
实际课题往往跨越多个学科、综合性强,团队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是技术得以突破的保障。对此,徐远志着力营造互帮互助、联合攻坚的氛围,让学生不仅在专业上成长,更在合作中学会担当。
“人生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选择之后那份坚定走下去的勇气。”这是徐远志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也是他自身科研路的真实写照。他总用“爬山”来比喻这条科研路:看上去的捷径,未必真的通向顶峰;而那些看起来最远、最艰难的路,却可能最终引领你走向真正的科学高地。
正是这种“不放弃、不言败”的韧劲,让他在服务国家需求、助力国产民机的科研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而他带领的学生,也正在这样的理念下逐渐成长为新一代“空天报国”的接棒人。

2025年,焦院士课题组合影
这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路,从来不是孤单的旅程。它是一群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朝着同一个方向,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峥嵘长路。徐远志是众多奋战在科研领域的北航人缩影,他们将继续走在这条路上,目光坚定,步履不停。
(素材来源: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受访者本人 采写:冯浩)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