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打破校际壁垒开展暑期实践,多所高校“强强联合”助力乡村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7-10 / 点击数:

新京报客户端2024年7月10日(记者 刘洋)报道:

打破校际壁垒开展暑期实践,多所高校“强强联合”助力乡村发展

暑假到来,高校学生们也陆续走出校园、踏上实践之旅。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工信部直属七所高校的近30名学生代表来到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悉,今年的暑期实践活动以高校间的“强强联合”为特色。除了联合工信部直属七所高校深入基层科普以外,该校还联合6所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校,围绕安远县交通强国建设成就开展课题调研,引导广大交通学子上好交通强国“大思政课”。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跟着大学生做模型。 受访者供图

七所高校学生实践队走进四川开展科普帮扶

之江小学前身是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的一所山区小学,山高路陡,校舍老旧。2004年,学校在浙江省对口帮扶下实施迁建,2005年9月学校正式投入使用,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现有在校小学生287名。今年暑假,七所高校30余名学生共同在嘉陵区之江小学举办“翱翔科创梦,携手向未来”科普实践活动,意在为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梦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5家高校出版社还联合向之江小学捐赠图书1600册。之江小学校长陈震亚为高校学生代表颁发“科普讲师”聘书,并为现场30余名工信部部属高校师生上了一堂“大思政课”。

“我们希望大学生能够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进基层,走进中小学课堂,通过科普课堂、科学实验等形式,将所学的科技创新知识,普及给更多的人,承担起科学普及的青年责任。”活动发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张迎晨介绍,这些以大学生组成的“科普讲师”为孩子们分别进行了理论科普和实践授课。比如详细讲解了探月工程知识,用VR眼镜带领孩子们体会虚拟与现实的交互,用简单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们思考打造大国重器需要的知识等。

学生们在试验模型。 受访者供图

在实践授课环节中,大学生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制作水火箭、反冲小车、小型动画放映机,并共同组装航模、船模等。“当水火箭成功发射,每个小朋友眼中的惊喜和脸上的笑容,让我觉得那些劳累都‘烟消云散’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大二学生刘浩楠是课程组长,主要负责帮助队长筛选课程内容、制定课表以及安排并提醒课程组同学上课,他形容自己是累并快乐着。

“之江小学的孩子们对课程非常感兴趣,可以看到大家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课堂氛围很欢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李佳璇被聘为科普讲师,她给小朋友们讲解了航空科普知识,并手把手教孩子们组装简易航模。她表示,虽然对于5年级的学生而言,部分内容还有些难以理解,但点燃了孩子们对航空工业的向往。

“激发队员们的实践热情,统筹处理大大小小的杂事是我主要的工作,确实很有挑战。”北航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二学生许雅文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担任队长,他回忆,在科普实践中,每个大学生平均每天都要上三堂课,上到最后大家的嗓子几乎都哑了,但没有一个队员有怨言,还有人希望给自己加课,多与孩子们接触。“尽力让小孩哥、小孩姐喜欢我们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队员们都很有责任感。”许雅文说道。

“在哥哥姐姐们生动的话语中,我仿佛置身于太空之中,切实体验到了‘上九天揽月’的滋味,我也希望将来能成为他们。”之江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唐海铃说道。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校携手赴江西省开展调研

“我们以之江小学的活动为切入点,整个工信部直属七所高校的科普实践遍布河北石家庄、河南洛阳、江西赣州、四川南充等4省11个县区,面向中小学生、老年人、事实孤儿、留守儿童等群体开展航空航天、智能交通等科普支教活动,仅北航的参与学生便接近80人。”张迎晨介绍,今年暑期的实践活动不仅走出学校,还打破了校际间的壁垒,多以高校间的联合活动为主。

与此同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6所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校的30余名大学生齐聚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也在同期开展另一个以交通强国建设调研为主的实践活动。

“前者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定点帮扶工作组织开展,后者则在交通运输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交通强国 未来有我’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张迎晨介绍,今年正是《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印发五周年,近年来,安远县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全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县,在公路发展、智慧交通、物流产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交通建设的案例和经验为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安远县是全国唯一一个承担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的县级单位,试点高校师生此次来到安远,围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加强沟通交流、开展良性互动。我们希望学生能在县域充换电设施布局研究、农村公路管养提升等课题研究中深入实践调研,为安远县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安远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谢永丰说道。他同时鼓励同学们在实践中深挖交通强国建设进程中的感人故事,在社会大课堂中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根据计划,7月5日至11日,这6所高校的实践队将深入安远一线,开展实地考察、科普支教、课题调研等多项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为当地的交通发展、交旅融合等建言献策。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工办副主任陆昱蓉介绍,江西赣州是同济抗战时期“六易校址”的西迁地之一,此次带领同济交通的学子故地重游,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研究,希望可以通过实践方案助力地方交通长远发展。

“我将围绕‘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这一课题,将安远县的经验推广开来。”同济大学城市交通专业研究生秦一帆介绍,自己跟随实践队考察了鹤子镇半迳至古坊段农村公路。这条公路虽不显山露水,却是脐橙运输的关键动脉。他在途中偶遇了正在养护道路的夫妇,了解到当地采取的是养护工作承包到户的模式。“此行不仅见证了乡村公路的实用价值与生命力,更见证了普通民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参与和获得感。”秦一帆说道。

跨校合作将在社会实践中“打好组合拳”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当下,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不仅在活动上更加丰富,参与形式也由一个学院、学校开展过渡到打破高校壁垒,多所高校共同参与实践项目。这种高校间跨校的合作实践模式有哪些意义?

张迎晨认为,正在开展的暑期实践项目并非单纯的多校合作,跨校合作对象之间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工信部直属七所高校的活动系依托中组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部等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定点帮扶政策,在其定点帮扶县区通过科普扶智助力乡村振兴。而联合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则开展调查研究。“这结合了各校交通学科特色和试点任务内容,深入交通行业企业一线调研,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增强专业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在张迎晨看来,开展跨校联合社会实践活动,培育社会实践“大项目”,可以有效加强大学生的校际交流,切实提升实践项目的社会价值,真正发挥大学生的责任担当,通过调研发现基层问题,通过实践提出解决方案。

在跨校联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学生骨干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受访者供图

张迎晨以安远县的实践活动为例,在与安远县交通运输局的调研选题座谈会上,师生们充分了解了安远县目前交通发展存在的几大瓶颈问题,每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基础,“揭榜挂帅”为安远县的交通发展助力。

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学科以智能交通为特色,实践队在选题过程中,选择了“城乡-村镇智慧物流”;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拥有“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政策研究优势,实践队也以此为题,为安远县路养体制试点的验收提供同济方案;长安大学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在交通能源融合、交通先进动力等领域优势突出、实力雄厚,因此实践队选择了与学科特色结合最为紧密的“新能源驱动下充换电设施联合选址与布局优化”。

“这些问题,单靠某个高校的实践队,是无法全部解决的,但几所高校形成合力后,可以为当地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张迎晨说道。

“高校联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聚焦主责主业培养时代新人,在交流探讨中提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成长成效。”长安大学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团委书记金振广认为,各校合力可以在实践探索中集中为实践地提供方案,让零散的实践结果汇聚成实践成果。给他印象深刻的是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中的蜕变,从初次接触实践的懵懂到为团队进行出行规划,再到与当地交通运输局进行沟通确定调研方案,“我在实践中看到学生实实在在的成长。”

张迎晨坦言,跨校联合的社会实践项目也并非易事,最大的难度在于前期的沟通协调。“从学院层面推动多所高校共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极其困难的。首先,想与对方达成合作意向,需要让对方看到项目的合作价值。但项目真正运行前,谁也无法预计项目的实际效果,所以想打动对方有难度。”张迎晨介绍,与对方达成合作意向后,项目的整体策划、时间的沟通协调、资源的平均分配都需要考虑,前期沟通成本很高。在与多所高校同时合作的情况下,各方面的困难程度都会加倍。

困难也与机遇并存,在跨校联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对学生骨干的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张迎晨认为,与其他高校实践队负责人的沟通协调,与实践地负责人的对接联络,与自己实践队成员的组织统筹,都需要实践队学生骨干的全方位参与,这会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实践队队员,也将在一次实践中看到更多的内容,结交更多的大学生朋友,了解其他高校的发展特色,让实践活动更有意义。

谈及和兄弟高校共同完成的实践,许雅文感慨大家并没有壁垒感,彼此之间互相提供帮助,从科普实践课程的物资准备、教学经验分享,到采访宣传推送文案、照片互相共享,不同学校的大学生们像一家人一样,合力打造更好的科普方案和课程,将科学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好的状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

陆昱蓉认为,联合社会实践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形象,增强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学科自信和爱国热情。而对当地来说,联合实践活动使得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可以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地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校学科优势与地方需求的有效对接。

“说跨校合作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未来的方向,有点过于绝对。但如果希望培育社会实践‘大项目’,形成社会实践品牌,跨校合作会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张迎晨认为,未来,社会实践项目化、品牌化、常态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通过整合校校优势资源,以跨校合作的方式在社会实践中打好组合拳,让社会实践在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媒体链接: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20579635168956.html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