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爱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04-10-30

很早就听过“临终关怀”这个词,但自己从来没有去参与或是接近它。当我得知松堂关怀医院的创办人――李松堂院长,要来做讲座的时候,我就决定一定要去感受一下他创办这所世界上照护临终老人最多,也是志愿者光顾最多的临终关怀医院的信念,和其17年来如一日的坚强努力。

但令我遗憾的是,偌大的一个教室竟然只坐了寥寥的几个人,直到后来也没有多少听众。我想这一定是李院长做的一百多次讲座中场面最冷清的一次。当我在怀疑北航学生是否有关注这样一个志愿者活动,是否真正在关注生命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的时候,李院长的话让我感到欣慰――“志愿者多少无所谓,如果大家能理解这份爱心我就成功了。其实我们在让临终者的生活变得温馨美好的同时,也会对生命有新的感悟。”

临终关怀是社会和人道的呼唤,当我们把目光都停留在“优生”上的时候,我们是否有想过当今为社会最少关注的弱势群体――临终病人的“优死”?他们同样需要关怀。松堂关怀医院就是用一种有组织的特殊的照顾和服务减轻病人肉体的痛苦,同时帮助正确认识死亡,减轻对死的恐惧和不安,使病人在最后的日子里感受到充满人性温情的气氛,安详、自然、尊严地离开人世!

十七年来,医院接待了来自世界52个国家、国内207所大中专院校和社会团体的志愿者,共6万多人次,照护并陆续送走了约16000名临终病人。有一百多所高校在医院建立了爱心小屋,在那里我们可以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让临终的人忽略死是孤独、无助、伤感、恐惧,最大限度地缓解死亡降临前的忧虑,在他们告别人世的一刹那,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让他们的生命在舒适、微笑中结束。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性得到了荡涤,灵魂也得到了净化。

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死亡的力量,并且为那些生死誓言感动。但是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无论年长年幼,也无论尊贵谦卑,都会表现出最真实的内心愿望和强烈的求生本能。可是这样的感受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了解的。一位从死亡边缘挣扎回来的人这样告诉李院长:“人在死亡的那一刻就像进入了一个黑暗的隧道,在急速下滑的过程中试图抓住一点东西,但是什么也抓不住,非常恐惧。这是一种意念,死亡的人此时是很清醒的,然而,当真正这个时刻来临时人反而平静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一双手握着临终者的手,或者抚摸他们的身体,那么人在清醒的意境中对死亡的恐惧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这样一段简单却真实的话道出了那些在生命终结前夕的人群所需要的我们能够给予的正确对待和关注。

在关怀医院工作了17年的李院长经历了无数人的生死,目睹了临终病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喜怒哀乐,他并没有因此变得麻木和淡然,相反他对人生的态度更加积极健康,乐观豁达,对生命的领悟和认识更家丰富、深刻。因为有了丰富的经历,深切的感受,也因为他想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传达给更多的读者,所以他精选了众多在医院生活过的病人中的十个,把他们的经历告诉大家,于是,就有了《每天拥抱死亡》这本书。他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是可怕的,避之惟恐不及。至于那些走到生命尽头的人的愿望和心声,即使是至爱亲朋,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听懂,我多年与临终者相伴,也送走过上万个亡灵,这次把发生在临终者身上的真实又感人的故事写出来,主要是要让更多的人珍惜他们的现在。”

《每天拥抱死亡》是一本送给所有热爱生命、真诚地对待生活的人们的礼物,在它看似沉重的主题下,洋溢着的是对生的赞美,对更好地活着的提醒,是对珍重生命的呼唤。这十个故事又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特殊的生命个体对生命本质的诠释和解读。这些文字将告诉我们能好好地活着是件多么幸运而且幸福的事,是多么令人感激、值得珍惜。李院长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一个遥远而可怕的话题,它是每天都在发生、都必须面对的事实,是每个人必经的"生命最后的成长"。书中展现了人们在临终时的众生相,惆怅的、焦灼的、仇恨的,也有从容的、珍惜的、热爱的,让我们认知到生命终结时的另一种美丽。

死亡面前没有贫富贵贱,生命如同一条线段,当我们以一声稚嫩的啼哭从起点出发,就注定要一步步走向那个不可预知的终点。面对死亡,人们可以逃避,可以无视它的存在,却无法对它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做出任何改变。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任何人都不可逆转。但是死亡作为生命的一部分,也应该是璀璨的、闪光的,生命的尾声也需要我们用心聆听,哪怕只剩下最后的一分一秒。

“谁没去临终关怀医院参观过,可能将是终身的遗憾”。我们的人生不能有遗憾,那么那些临终病人的人生更不能有遗憾,所以为了共同的完满,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他们想些什么,并做些什么呢?

(《北航》校报 杨蕾)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04 月
12
04 月
12
04 月
12
04 月
12
04 月
12
04 月
11
04 月
11
04 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