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师说】谢惠媛:为学生们搭建起通往梦想的桥梁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4-10-28

日前,央视网“青春说”系列微纪录片《青春当有凌云志,鲲鹏展翅正当时》正式发布,纪录片讲述了三张照片背后三代人的青春与中国航天之间的动人故事。登上央视平台讲述这些精彩故事的,正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谢惠媛。

“少年何妨梦摘星,起航追光叩苍穹”。她以满腔热忱,将三代人的航天梦想编织成动人的篇章,向人们细腻讲述“青春当有凌云志,鲲鹏展翅正当时”。她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为学生们搭建起一座通往梦想的桥梁,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梦想的引领下勇敢前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深耕学术科研、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深耕教学科研 以哲理启智,以个性育才

在教学中,谢惠媛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启智润心的阐释型课堂。“学生既需知识教授,也需价值引导。”对此,她注重以研促教,依托主持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组建团队深入研究阐释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注重以细节讲故事、以故事讲学理,以学理讲政治,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她认为,高校思政课不应当停留在情绪价值层面,应当把背后的道理哲理讲清楚、讲透彻,引导学生走出偏见,消除误解,深入地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

同时,她也欣赏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谢惠媛认为,通过平等的对话与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愿意去思考,进而能打开心灵的窗户,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话,她也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新角度,帮助学生重新反思自身原有的观念。

学生们评价,谢惠媛的课堂“生动有趣又启人深思”“有条理且很清晰”“有特色、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善于把人生哲理讲清讲透,沁人心田”,“思想很有见地”。

谢惠媛还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在她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有自身的闪光点。她常常鼓励学生去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与提升自己,并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们提供有用信息和平台,帮助他们实现提升和发展。

做学术引路人 以严谨治学,育学术精英

除了阐释型课堂,谢惠媛还打造了融贯“两性一度”的学习型课堂。她认为,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她结合专题化和混合式教学已有成果,组建交互式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深耕经典及重要文本,使教学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增强了学生能力素质,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在她看来,做人要宽容,做学问要严谨。她常常提醒学生不要满足于得到答案,而需要理解得出答案的过程,明白得出结论的前提,以及如何合乎逻辑地从前提推断出结论。在课堂上,她常常对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刨根问底,帮助同学们多角度地审视观点的正当合理性。尽管她的课堂让学生们直呼“烧脑”,但课后学生们却深感“带劲”,收获满满。

谢惠媛也常提醒学生保持学术敬畏,鼓励他们找准方向,大胆尝试。她为学生提供参加学术研讨会、开展政策宣讲和国际交流等多种机会,指导同学们在夯实学术根基的同时,了解前沿的研究领域。同时,她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耐心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并及时给予正面引导。

对于研究生的论文指导,谢惠媛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指导的每一篇研究生论文,修改都不少于5轮。学生发给她的论文,她总会打印出来修改,稿子上往往布满了红红的字迹。谢惠媛说:“这是受导师影响养成的习惯,那些布满红字的论文修改稿我到现在还好好保存着。”在她看来,帮助学生反复打磨论文,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惟有经历精雕细琢,才能做出精品。用谢惠媛的话来讲:“写好每一篇论文,都需要‘扒一层皮’,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脱胎换骨”。

邀请优秀学长走进课堂与同学们交流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多名学生在CSSCI期刊及《光明日报》等刊发表论文,在世界哲学大会等国际和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中发言,传播中国声音。多人获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学术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硕士论文”、“北航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成就。

心灵沟通教学 以耐心解惑,以温情相伴

此外,谢惠媛也打造了沟通心灵的开放型课堂。她认为,以开放思维贴近学生能提高教学成效。开课前,她会根据学生成长阶段和专业特点,面向不同教学班设计具针对性的专题化教案。授课时,她通过调研,把脉学生思想困惑,及时作出教学调整,并在各专题中融贯北航红色元素,组织“沿着北航人的足迹”等环节,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课后,她常常耐心解惑,学生心疼她说:“老师常把两节课上成四节课”,“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课室的人”。谢惠媛每周的Office Hours也深受学生喜爱。

作为“寻找北航印记”活动的第一发起人,谢惠媛与校关工委、离退休工作处组织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航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她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除了课后耐心解答学生困惑外,谢惠媛常常会通过邮件、微信等方式和学生交流。道路上、食堂里、咖啡馆中,都能见到她与学生畅聊的身影。许多已经毕业的学生,也会和她保持密切联系。

不少学生在毕业后感慨道:“大一和谢老师结下的师生情谊,时时让人念想,给我力量,让我温暖。刚进北航时就遇见她,真好!”“谢老师为人谦虚低调,给人一种温婉如玉、博学多才的感觉,很有人格魅力,跟她聊天很舒服,很受启发。”谢惠媛的研究生也纷纷留言:“谢谢老师带给我的体验,每次想到,总有种泪目的感觉。我会记得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学习里保持谦虚,保持努力,改正自己方方面面的不足,希望能够成为像老师这样的人!”“我一直觉得我是个笨小孩,也不够努力,但是您一直鼓励我、支持我、包容我、帮助我。毕业之后,我舍不得学校,也很舍不得您。”

科研融入教学 以智慧启迪,以成就领航

课堂之外,谢惠媛深知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的重要性,她始终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以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在荣誉方面,她也收获颇丰,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凡舟奖教金一等奖。在教学层面,她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首批)、北京高校青年英才。此外,她还获得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首都大学生思政教育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

科研项目上,谢惠媛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刊发论文逾80篇,编写教材教辅4部,出版专著译著编著8部。她还受聘担任教育部全国高校师训中心特聘教授、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理事等重要职务,并担任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学术研究基地研究员。

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秉持“以学生为本体、主体、整体”理念,恪守“以生为本,课大于天”原则,注重以政治引领为核心,以现实问题为关照,以学理研究为支撑,以实践育人为平台。一起为潜心教书育人的谢惠媛老师,点赞!

(素材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鲁睿婷)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10 月
31
10 月
31
10 月
31
10 月
31
10 月
30
北航召开两校区饮食服务专题工作会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10-30
10 月
30
10 月
29
庆祝钟群鹏院士九十寿诞座谈会举行

点击数:
加入时间:2024-10-29
10 月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