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近的地方,感受祖国的脉搏——记归国校友、“卓百”副教授李儒雅博士

发布时间: 2017-11-23 / 点击数:

在更近的地方,感受祖国的脉搏

                                          ——记归国校友、“卓百”副教授李儒雅博士

记者 滕明滔

在北航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303室的一间小屋里,几周前才回到母校的李儒雅博士刚打理好手头的工作,桌上放置的一本《医学传感器》格外显眼。她是北航2017年度第一批“卓越百人计划”引进的青年人才,现为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特别副研究员。近年来,面向交叉前沿科学研究,北航着力推进优势工程科学与生命科学、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建设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打造“中国医工硅谷”,形成辐射京津冀、影响全球的世界级生命科学、医学与工程科学交叉融合的创新平台。同时,北航坚持高端引领,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以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为载体,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打造一支世界一流师资队伍。李儒雅博士正是北航首次通过校友工作牵线搭桥引进的海外青年人才,见证了北航作为“双一流”高校在人才引进机制上的一次创新,加快了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梁园虽好,终非故乡

李儒雅此前一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攻读博士,主攻界面微流控技术、柔性传感器和人体医学可穿戴传感技术等生物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博士毕业后,又以博士后身份继续在UC Davis进行可穿戴医学传感器的研究。但在博士后即将出站时,她萌生了回国从事教研工作的想法。“当时来UC Davis招聘的单位有很多,包括我的导师也给我发了一个offer,想让我去深圳,可以说选择面还是很宽的。”

于是,李儒雅联系了包括母校北航在内的多所高校。当她联系到北航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郭姝老师时,郭老师热情地向她介绍了北航近年来在医工交叉领域的拓展与创新,了解了她对未来可穿戴医学监测以及康复工程方面的研究规划,并鼓励她利用国内政策和机会做出新的成绩。随后,郭姝老师积极帮助李儒雅博士联络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协助她找到发挥才能的最佳契合点,将该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带回母校,建设北航。

经过近半年的联络、沟通以及申请流程,今年6月,李儒雅博士成功拿到了北航“卓越百人计划”的录用通知。怀着对北航无法替代的情结,她推掉了手中握有另外几个学校的offer,选择回到母校重新出发。“相比起其他学校,北航的offer真的太有吸引力了!”她坦言道。

回首来路,道阻且长

2006年,李儒雅进入北航仪器与光电工程学院学习光电信息工程,并在2010年保送本系研究生,而她硕士阶段的导师正是自己本科阶段的班主任——刘惠兰老师。对于老师的谆谆教诲,作为学生的李儒雅一直铭记于心。“我在北航这六年一直是刘惠兰老师陪伴我走过来的,她一直在指导我怎么做科研,所以我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她,告诉她‘我也像您当年带我一样回来带学生了。’”

早在大四时,李儒雅就萌生了出国学习的想法。“当时我在做一个光学微纳米技术的研究,但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就很想去美国学习。”于是到了硕士阶段的第二年,她提前完成硕士学业,于2012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入选国家公派留学项目,通过课题组组长冯丽爽老师的帮助,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期间,她主攻界面微流控技术、柔性传感器和人体医学可穿戴传感技术等生物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四年的学习,她收获了2份国际专利, 一作SCI论文4篇,平均影响因子9.13,最高影响因子达18.96,成功斩获博士学位。

除了在科研上收获颇丰,她的博士课题成功孵化出两家智能柔性传感器以及可穿戴创口治疗的公司,分别是TacSense和VenoSense。在学习期间,李儒雅一直担任这两家公司的首席技术顾问和首席技术官。其中,她在VenoSense公司主导开发的可穿戴人体界面压力监测产品DigiPres即将在美国和欧洲同时发布,成为国际上第一款FDA/CE Mark认证的可穿戴创口辅助治疗系统。

博士毕业的时候,李儒雅成果转换的公司向她发出了工作邀请,美国的医学传感巨头也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但她最终选择坚持自己的学术道路,并在一年后博士后出站时选择回到母校,回到最初的起点。

不忘初心,圆梦北航

时隔五年,再次回到北航的李儒雅已是有着真才实学、满载而归的博士,面对焕然一新的校园,她感慨万千。“我发现我离开的这五年恰好是北航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阶段。之前我还去校史馆看了北航的“砥砺奋进·空天报国”的五年成就展,看到北航这几年所取得的成就,我非常震撼!”同时,北航也为自己学成归来的学子不遗余力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支持,保障着科研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入职不到一星期,在生医学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李儒雅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办公室以及配套科研空间,并且被分配了硕士研究生。科研启动资金与实验设备也在学院的协调下得到落实,使她马上就可以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为了更好的让李儒雅的科研能够更快的发展,学院也积极安排了多个团队内部以及与相关合作单位之间的交流沟通座谈,为李儒雅的科研工作铺路搭桥、保驾护航。对于这一切,李儒雅既感到惊讶,更满怀感激。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有一个讲台和一个实验室。通过实验室,我可以去实现我的想法,然后通过讲台,把这些想法传授给我的学生。这是最吸引我的,刚好北航就可以帮助我实现。”从2006年9月第一次踏入北航校门,到2017年10月再次回到这里;从渴望求知的本科生到准备带领学生们向科研进军的老师。十一年轮回,北航不仅仅带给她身份的转变,更圆了她“一个讲台,一个实验室”的梦。

“十余年北航情缘已融入我的生命,是北航让我走到今天的高度,北航是我成长的家园。我扪心自问,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是北航多年的教导让我选择了担当和奋斗。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促成更多的国际科技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开发应用,改善民生;也希望更多在海外奋斗的莘莘学子有希望、有信心,努力学习和工作,回来建设强盛的祖国。”十一年的北航情缘,不仅让她怀有仰望星空的梦想,更在选择的时候,敢于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今年恰逢北航建校65周年,作为新一代杰出的北航人,李儒雅希望未来能继续扎根在北航这一方沃土上,在更近的地方,感受祖国的脉搏,努力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