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9月7日电(航宣)暑假结束,北航学子们也满载收获而归。暑假里,他们在科研中求真、在实践中砺行、在艺术中释放灵感、在行走中阅遍世界,交织出这个夏日最美好的回忆。
潜心科研,探索不息

冯如书院程来宇、张子逸、吴子鸣、吴晗齐等同学参与“冯如三号”未来无人机科技创新团队暑期集训,深入钻研无人机设计知识。他们系统学习了无人机系统架构、控制原理及可靠性等专业知识,并亲手完成了小白无人机的制作。外场试飞中,所有飞机均成功完成飞行任务。从理论构想到飞上蓝天,他们克服诸多难题,精益求精,深切体会到了科研探索中的艰辛与乐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夏盈雪暑假期间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她与课题组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兼具储能与自充电功能的有机正极材料及水系质子电池的研发工作,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她系统掌握了氧化聚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对比实验探究了不同种类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性能差异,并将这些材料成功应用于水系电池的性能测试中。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试验班学生邵义威选择暑期留校投身科研工作。在导师和师兄的悉心指导下,他一头扎进实验室,从芯片样品制备工艺到电磁学表征实验操作,从样品测试、数据处理到绘图分析,通过这一阶段的扎实工作,他逐步踏入科研之门,对5d氧化物KTaO₃界面的自旋轨道矩效应开展了系统研究,探寻微观世界的奇妙。
开拓创新,赛场争锋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市赛中,沈元学院的焦国璋带领团队成员们拿下北京赛区一等奖,本科生组总分排名第二名。这个暑假,他们继续完善“灵跷”这一全新构型的高效率全地形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为即将到来的国赛做着准备。他们投身低空经济浪潮,为复杂地形下的巡检、运输等任务带来全新方案,帮助相关产业降本增效,展现北航青年的责任担当。

化学学院柴家琦、赵嘉政及沈元学院贾雨晨,暑假期间留校积极备战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备赛过程中,他们主动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强化查阅文献、科研写作等基础能力,为项目推进筑牢理论实践根基。通过反复修改完善项目内容、模拟答辩等环节,团队协作效率和创新思维得到了显著提升。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张琰东担任北航机器人队队长,带领50名来自不同学院的队员奔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场,本次大赛以“飞身上篮”为主题,全面检验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算法和团队协作能力。在为期18天的高强度备赛和6天的激烈角逐中,北航机器人队从全国76所高校200余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主赛道全国一等奖,仿生足式机器人专项赛一等奖,同时荣膺赛事最佳设计奖。
科普赋能,播种希望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铎声启航实践队尹思博等同学于吉林松原、辽宁沈阳等四地线上线下开展国家安全主题科普宣教工作,面向400余位中小学生开办“童声颂国安,奋楫启新程”暑期国家安全科普夏令营。实践队共开展46节高质量科普课程,将国家安全知识根植在学生心中。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固网安天实践队前往杭州、哈尔滨两地,扎实做好基层宣讲,走进企业开展调研,在学习红色文化的同时,以自身专业背景赋能网络安全知识传播。此次跨越南北的双城之行,不仅锤炼了队员们的实践能力,更让他们以自身专业知识赋能社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推动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和产业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育暖航行实践队跨越山河,走进山西省中阳县第一中学,开展了一场以航空航天为主题的趣味科普夏令营活动。将蓝天的梦想带进吕梁深处的课堂,队员们依托学院专业背景,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航空科普课程和互动实践环节,以科技为翼,以实践为笔,在孩子们心中描绘仰望星空的勇气,点燃了孩子们探索浩瀚宇宙的热情。
乡村振兴,实干助农

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本科生胡天韵在今年夏天加入了学院的云舟引杭实践队,与蓝天之梯支教队携手,在浙江丽水缙云县开展了一系列支教与调研活动。在缙云县前路小学,实践队为30余名孩子带去科学普及、艺术文化、安全健康等特色课程。在他们清澈童真的眼神中,胡天韵深切体会到了教育所蕴含的力量与温度。支教之余,实践队还走访当地村落,倾听乡村发展与产业变迁的故事。

人工智能学院柠檬汽水实践队33名师生分赴湖北省枣阳市杨垱镇,以及“中国天眼”FAST的门户——贵州省独山县影山镇开展夏令营。队员们围绕人工智能、中国航天与素质教育等主题,为当地孩子带来多元的数智体验。本次跨省实践活动展现了北航青年服务国家需求、投身乡村教育的担当,获得多家媒体报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

计算机学院毕业生王浩羽作为北航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在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发光发热,先后参加阿勒泰西部计划迎新晚会、阿勒泰地区职工足球邀请赛、吉木乃县百日文化广场活动等,并担任骨干志愿者。未来一年,他将在吉木乃县高级中学任教,以实际行动践行育人使命,展现北航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耕读大水实践队赴大水泊镇,与当地威海紫光实验学校的中学生们开展以“探寻空心村治理密码,拓写大水治理新篇”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情况调研。实践队在梳理大水泊镇治理路径的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来自青年视角的思考与建议,体现了北航学子在社会服务与育人实践方面的积极作为。
一线调研,深入基层

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分赴北京西城法院、淮安清江浦法院、开封检察院等七家单位开展专业实习。同学们深入参与审判执行、案件处理、文书撰写与调解工作;深入刑事、行政等多元岗位实践;开展线上虚拟仿真实验研讨,深化新型案件应对研究;创作普法宣传视频,提升民众法治素养。将课堂所学融入一线实践,在真岗实练中锤炼专业技能,为成长为法治人才筑牢职业根基。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乘九御风实践队珠三角支队以“拥抱低空经济,逐浪万亿蓝海”为主题,走进广州、深圳开展实地调研,以青年视角解码中国低空经济的崛起之路。同学们将专业理论与国家需求相连接,深化了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理解,更增强了创新实践能力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感。

川航e家实践队在宇航学院与彩虹明天公益社的共同指导下,赴四省深入开展教育生态实地调研,构建“校-社-馆-企”四维联动矩阵,为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的体系化建设提供了扎实的实践依据和可复用的模式参考。实践队聚焦人工智能在跨领域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推动“AI+”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技术迈向育人。
启航返乡,招生宣讲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炬火相“川”实践队基于“多方互联模型”,积极调动并串联多方资源,围绕“链式招生”中的“辅助招生计划”,通过线上平台宣传与线下实地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协助招生组稳步推进招生活动的开展。通过实际参与招生服务,同学们得以更深入理解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与招生政策,从而在服务中成长,在实践中传承,形成了良好的育人循环和品牌效应。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还看“津”朝实践队在招生工作办公室、北航天津招生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共同指导下,以“外场咨询”“驻地接待”“会上宣讲”“线上宣讲”等多样形式,深入参与到招生工作之中。实践队成员面向考生及家长提供精准的政策解读、专业介绍和报考建议,有效搭建起学校与考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也显著增强了实践队员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对母校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艺彩纷呈,以美育人

北航学生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举办“花漾年华·一声所爱”北航学生合唱团专场音乐会,参演国家大剧院《和平颂》维切斯拉夫·瓦列耶夫与中央民族乐团音乐会,以歌声诠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一时代主题。同学们提升了音乐表达能力,强化了集体协作意识,在艺术实践中深化了对历史与和平的认知,为校园文化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鲜活力量。

北航学生民乐团参演“天涯共此时”中外青年国乐交流营音乐会,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乐团开展民乐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双方通过联合排练、曲目演绎及文化分享,共同探索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为中外青年搭建了文化互鉴的青春桥梁,不仅提升了北航民乐团的演奏技艺与国际视野,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

北航学生话剧团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开展“大团小团手拉手”结对共建活动,共同排演人艺经典话剧《日出》。在人艺导演和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从剧本解读、角色塑造、舞台表演到灯光音效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和精细打磨。这一合作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专业戏剧创作的宝贵机会,也深刻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审美、戏剧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北航学生踢踏舞团亮相CCTV-1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中深情演绎踢踏舞的力与美,感受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舞姿飒爽,步履青春,让志在蓝天的梦想与脚踏大地的艺术在和田汇聚。通过参与节目录制,同学们亲身体验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非遗创新的当代活力,以实际行动搭建了民族文化沟通的桥梁。
走向国际,点亮未来

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研一学生林孟婷,参与了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国国立民航大学(ENAC)和中国民航大学联合举办的“2025新航空与新能源中的风险国际暑期学校”。作为同声传译,她将宋代点茶文化实时转化为英文解说,帮助国际学生领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并主持了闭幕式。她深切体会到青年学子在促进文明互鉴中的独特价值。

来自尼日利亚的2024级国际博士生沙洛姆(OLUWASHEYI SHALOM OYENAME)选择留在中国度过暑假。他先前往贵阳,与来自39个国家的100余名中外学生一起参加了2025年“未来领袖·青春使者”国际青年社会实践夏令营,增进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解与认同。随后,沙洛姆又赴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参加2025北航国际暑期学校(BISS),与国际顶尖专家深入交流,为其博士课题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博士生杨轩、硕士生温笛扬,携“挑战杯”特等奖项目——《线驱动智能脊柱侧弯矫形器》,亮相2025年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OAI)中国人工智能与未来人才交流会。他们以流利的英语,向60余国与会者展示了该项目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的创新成果,彰显了北航学子在医工融合领域的创新活力与国际视野,也为吸引全球人工智能前沿人才搭建了重要桥梁。
(素材来源:学生工作部 校团委 国际合作部 杭州国际校园)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