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研究生教育国际会议”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举行

发布时间: 2025-10-31 / 点击数:

北航新闻网10月30日电(通讯员 季俊霖 龙彦文 曲玥)10月22日-23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人文公管学院,以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未来研究生教育国际会议”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数智、跨域、创新”。本次会议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球合作伙伴峰会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之一,也是北航高等教育研究所建立40周年系列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顶尖高校、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的杰出学者与专家,共同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探讨未来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大会设置了开幕式、主旨报告、主论坛、圆桌论坛和闭幕式五个环节,同时设置九个平行论坛。

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与人工智能部门主任苗逢春、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教育组经理CristianAedo通过视频致辞。苗逢春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折点。他分享了两点体会:第一,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本质上处于基建扩张期,应从其对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的角度分析价值;第二,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人才培养应着眼于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公民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9月发布的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强调将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意识和伦理列为重要能力。CristianAedo表示,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人工智能颠覆和社会不平等等多重全球挑战,这要求研究生教育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令人瞩目,但也面临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挑战,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审视。他呼吁,研究生教育应培养学生在多元角色中塑造未来的能力,并希望与会者深入探讨如何重新设计课程、发挥数字化学习作用以及将全球公民意识与伦理领导力融入教育结构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江浩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北航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成果。面对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他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的三个重点:第一,聚焦“数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催化剂,打破学科壁垒,重塑研究生教育范式,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能力的引导者;第二,聚焦“跨域”,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全球化科教融合共同体,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面向全人类共同挑战;第三,聚焦“创新”,处理好“术”与“道”的辩证关系,构建高效智能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生态,真正做到科技向善、为国育才。

WechatIMG73.jpg

主论坛单元,与会专家围绕数智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发展,AI的治理、文化叙事及相关学位项目设置,课程体系与平台建设,高校组织转型等主题开展了2个主旨报告、17个大会报告和1个圆桌论坛。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做了题为《建设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未来世界中心》的报告。围绕“中国能否成为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世界中心”的问题,他回顾了中国从产业、科技再到教育、人才的崛起过程,指出创新需求驱动人才培养从勤勉性、集成性,转向攻坚性、原创性。他提到研究者能力建设从英才到将才再到帅才的三层进阶,研究生教育机构评估的竞争力、持续力、领导力三层境界。他还指出成为世界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的六条思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顾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瞿振元做了题为《质量为本:以卓越的研究生教育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报告。他介绍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形式与挑战,指出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快速推进,要注重质量保障,解决人才培养层次重心偏低的问题,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他提出以卓越研究生教育支撑教育强国的建议。一是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二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应用人才的培养。三是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增加投入,加快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五是改进评估制度,建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度量衡”。

主论坛Ⅰ环节,法国欧洲教育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Jean-Claude Ruano-Borbalan做了题为《研究生教育的AI治理原则、创新、跨学科与合作》的报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做了题为《面向未来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创新》的报告。香港中文大学张志强做了题为《香港“X+AI”双学位项目的探索:创新实践与启示》的报告。

主论坛Ⅱ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做了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国际方位·建设路径》的报告。《教育经济学评论》联合编辑、密歇根大学BrianPatrickMcCall做了题为《人工智能在商业应用中的早期迹象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的报告。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做了题为《复旦大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的报告。

主论坛Ⅲ环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陆亭做了题为《数智升维亟待提升学术创造力》的报告。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副会长、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RolandSintosColoma做了题为《从虚构到现实:AI文化叙事如何影响研究生教育》的报告。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副主任段丽萍做了《数智赋能面向未来医药学研究生数智化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的报告。

主论坛Ⅳ环节,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刘惠琴做了题为《融合创新:数智时代的研究生教育范式》的报告。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单红霞做了题为《博士生职业路径的多元化:加拿大的举措》的报告。俄罗斯国立土地规划大学副校长AlekseiSereda做了《法律教育中的AI:机器崛起还是如你所愿》的报告。

主论坛Ⅴ环节,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前会长、中华教育学会会长李军做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趋势:以卡内基框架和西安大略大学的教育博士专业为例》的报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做了题为《构建高校学科专业的协同优化机制》的报告。

超星集团副总经理刘强做了题为《AI赋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的报告。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SvetlanaZhuchkova做了题为《准博士之道:硕博连读成功因子识别》的报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兼首席专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委会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永红教授做了题为《数智时代下高校未来学科组织转型与发展》。

在期刊编辑圆桌论坛上,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社长周文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执行主任黄志广,《中国高教研究》副主编王者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副编审南钢,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与发展处高级项目主任、《大学与学科》期刊编辑何爱芬,祈静等期刊编辑围绕“教育研究论文的写作、发表与学术伦理”,就教育政策解读的多种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平衡,以及AI时代下的学术诚信与同行评审伦理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平行论坛A1-A9中,58位专家学者围绕“研究生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原则及规范”“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破”“人工智能框架构建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深层影响”“未来研究生教育图景:趋势设想与发展预测”“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建设”“设计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智能科学与多领域融合发展:机遇、挑战与协同”“科教产教融合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探索与困境突破”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主持人进行总结汇报。马永红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面总结。她肯定了本次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指出会议呈现出鲜明的“全球性”特点,汇聚了全球不同区域的学者、学生、政府官员与企业代表,并得到了国际组织的支持。大会紧扣“数智、跨域、创新”三大关键词,为与会者提供了跨界对话的平台,深入探讨了数智时代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在展望未来时,她表示,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这正是需要学界共同探索的方向。她鼓励所有同仁坚信人类文明的进步,携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次会议为来自国内外的学者搭建了一个跨区域、跨文化的对话交流平台,与会者会上思维碰撞,会下充分交流,反响热烈。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专家学者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深邃的洞见,共同探讨了“数智、跨域、创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论、实践、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之路,为推动全球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了宝贵智慧。

(审核:蔡劲松)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