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国际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 2025-11-19 / 点击数:

北航新闻网11月19日电(通讯员 季俊霖 龙彦文 袁文婧) 近日,“第四届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国际论坛在嘉兴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创新、赋能、共赢”。本次会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主办,嘉兴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学术与研究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中心承办,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发基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委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委员会、亚太高等教育研究合作组织(APHERP)协办,并获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杂志社、《研究生教育研究》杂志社支持。会议汇聚了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的杰出学者、专家与师生等160多人,共同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享理论观点、先进经验与实践模式,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开幕式上,德国卡塞尔大学原副校长、德国卡塞尔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创始人Ulrich Teichler,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教育组经理Cristian Aedo通过视频致辞。Ulrich Teichler指出,高等教育既应与毕业生职业发展紧密相连,更要通过学术环境的熏陶培养学生以批判眼光审视职场、追求创新突破的能力。大学应当培育具有“前瞻能动性”的毕业生。Cristian Aedo指出,人口结构变化与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是推动高等教育转型的关键因素,二者共同要求构建以劳动力市场为核心、服务终身学习的新体系。他强调,政策制定者需设立专项资助,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学生应拥抱终身学习,重点培养复杂问题解决等不可替代的技能,各方需协同应对转型挑战。

香港恒生大学常务暨学术及研究副校长、亚太高等教育研究合作组织(APHERP)联席总监、英国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中心副主任莫家豪,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原副主任杨晓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行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郑晓齐,嘉兴大学校长梅德庆现场致辞。莫家豪代表协办单位亚太高等教育研究合作组织(APHERP)致辞。他介绍了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区域教育枢纽的优势,介绍了香港恒生大学基本情况以及恒生大学博雅教育+专业教育模式,介绍了APHERP基本情况,强调愿借本次会议之契机,联动内地及海外高校,依托APHERP联盟深化合作,培育全球创新创业人才。杨晓春在致辞中指出,全球变局加速演进,地缘冲突与科技革命交织,就业市场挑战叠加,青年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科技教育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北航多年来搭建就业创业国际交流平台,成效显著。他提出“深化共识明趋势、交流互鉴拓思路、合作协同聚合力”三点期待,盼各方凝聚力量,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发展大局。郑晓齐受委托代表主办方北航致辞。2015年7月,北航与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原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共建“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发基地”。研发基地已成功举办三届高校就业创新创业国际论坛,搭建起跨洲际职业发展学术共同体。当前高校就业工作已从“岗位匹配”转向“能力共创”,北航秉持“空天报国”理念服务国家需求,以精细化举措推动高质量就业,将就业创业融入育人全过程。他呼吁以论坛为纽带凝聚合力,为全球高校就业创业贡献中国方案。梅德庆在致辞中表示,嘉兴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院士领衔的“AI+双创”课程获省特等奖,已孵化学生企业近200家,其中20家企业年产值超500万元。面对人工智能重塑全球就业格局的新挑战,嘉兴大学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汇聚全球智慧,共探数字时代就业创业新生态,持续为长三角、全国及世界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人才。

大会设置有主论坛、圆桌论坛和闭幕式等环节,同时设置两个平行论坛和三个青年论坛。

主论坛单元,与会专家围绕国际人才流动,创新创业新形态,高质量充分就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就业与创业,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才培养生态重塑与就业能力提升等主题开展了21个大会报告。莫家豪做了题为《国际教育枢纽非一日可成:香港产商学协同创业之路》的报告。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岳昌君分享了《202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法国欧洲教育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大学Jean-ClaudeRuano-Borbalan做了题为《AI十字路口:高等教育与工作的治理、标准化与转型》的报告。嘉兴大学省身学院执行院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黄风立做了题为《从千万工程到共同富裕:新型“农创客”培养的浙江探索与实践》的报告。2025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日本工程院院士Nishimura Kazuhito做了题为《高层次人才的就业与创业:在时代浪潮中重塑价值》的报告。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兼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沈阳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刘铸做了题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建立招培就一体化工作模式》的报告。《教育经济学评论》联合主编、美国密歇根大学Brian Patrick McCall做了题为《美国研究生和博士后员工的构成:有多少是外国人》的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中心主任纪一鹏做了题为《“赛育协同”赋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的报告。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单红霞做了题为《作为劳动力市场融入机制的工作整合学习:加拿大国际教育背景医护专业人员的经验》的报告。欧盟创新能力框架的杰出代表、欧盟创新教育著名专家张静做了题为《以乌卡心态迎接乌卡时代》的报告。香港大学教育社会情境与政策学部Hugo Horta做了题为《将博士生与博士毕业生的数据收集带入21世纪》的报告。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全球、城市与社会研究学院副院长Lee Chee Han Julian做了题为《就业能力与AI在学生主导的可堆叠式学习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报告。北京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党委书记王骊做了题为《培养家国情怀、面向未来、敢闯会创的新工科创新创业高质量人才》的报告。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Svetlana Zhuchkova做了题为《MOOCs作为国际学生招生的工具:跨国分析》的报告。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黄福涛做了题为《地缘政治变迁下的国际人才流动:变化与挑战》的报告。挪威科技大学人文科学文化跨学科研究系张万豪做了题为《从人文学者到AI从业者:人工智能时代非理工科毕业生就业的再思考》的报告。新锦成教育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新锦成研究院副院长张景岫做了题为《数智赋能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报告。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大使衔代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原公使衔参赞杨进做了题为《国际视野中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的报告。全球芬兰教育研究所联席所长、香港教育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蔡瑜琢做了题为《通过就业创业力提升就业资本》的报告。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全球、城市与社会研究学院祁静做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跨文化研究能力:培养博士研究生参与跨文化知识共建》的报告。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发基地首席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公管学院马永红做了题为《AI时代创新人才的未来工作世界展望》的报告。

主论坛期间,播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人工智能教育主任苗逢春的视频发言。发言分享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的核心内容及相关实施建议。

在期刊编辑圆桌论坛上,蔡瑜琢、祁静,《研究生教育研究》编辑部执行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志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副编审周玉清,《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副编审、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南钢等期刊编辑就期刊选题重点、投稿注意事项以及AI时代下的学术诚信与同行评审伦理等关键议题和与会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在平行论坛上,13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人才流动与创新创业形态”“高质量就业创业中国实践”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在青年论坛上,20位专家学者围绕“跨域视野与全球胜任力”“教育财政、国际人才与数字技术”“就业能力提升与职业选择”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闭幕式上,嘉兴大学党委书记沈希代表承办单位再次感谢中外专家云集嘉兴大学,为学校建设发展建言赋能。随后,平行论坛主持人、青年论坛主持人进行总结汇报。

纪一鹏对会议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指出,两天来,主论坛、圆桌论坛和平行论坛共有56位专家学者发声,这些闪烁的思想和探索的反思必将深刻影响全球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同时他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在全球百年大变局与科技革命交织下,高校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也期待与与会者取得共识:以论坛成果为基础,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质量;以创新发展为引擎,持续探索就业创业的新路径;以强国建设为目标,协力书写人才报国的新篇章。

本次论坛为海内外高校、企业及各界代表搭建了一个跨境、跨域、跨学科的对话协作平台,与会者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在经验分享中深化合作,反响热烈。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专家同仁以前瞻视野和务实洞见,共同探讨了“创新·赋能·共赢”主题下全球胜任力培养、就业创业生态构建等关键议题,为推动高等教育与就业创业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协同的全球就业创业生态贡献了智慧。

(审核:纪一鹏)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