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2024-IUTAM湍流剪切流中的湍流/非湍流界面国际研讨会

点击数:    |    加入时间:2024-10-15

北航新闻网10月15日电(通讯员 熊渊)10月8日至11日,由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主要承办单位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湍流剪切流中的湍流/非湍流界面”国际学术研讨会(IUTAM Symposium on turbulent/non-turbulent interface in turbulent shear flow)在北京举办。本次研讨会是中国力学学会和北京国际力学中心2024年重要年度学术活动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第27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活动以及北京力学会2024年度的学术代表活动之一。

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葡萄牙、韩国、法国、日本、荷兰等1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计80余人参会。本次会议由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中国力学学会、北京力学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协办;大会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晋军教授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Ivan Marusic院士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会议旨在为全球从事湍流/非湍流界面(TNTI)研究的学者提供交流平台,分享TNTI前沿成果,探讨未来研究方向,推动我国TNTI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和科技创新。

研讨会于2024年10月9日上午开幕,会议共同主席Ivan Marusic院士代表会议主席王晋军教授及会议科学委员会首先致开幕词,他向到场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期待本次会议能为TNTI领域的全球科学家们交流搭建平台,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并向IUTA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各协办单位、IUTAM-TNTI科学委员会以及本地组委会的付出表示感谢。随后,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何国威院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致欢迎词,他表示中国力学学会作为研讨会协办方,致力于推动力学研究的进步和国际合作。他回顾了中国力学学会与IUTAM的长期合作历史并期待本次研讨会带来丰富成果,促进中国力学界与国际同行间的学术讨论与合作。

北京力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柳占立教授代表北京力学会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他表示本次研讨会为世界范围内TNTI的研究人员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广阔平台,有效促进了该湍流研究方向的发展,并预祝本次研讨会举办成功。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潘翀教授在介绍承办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研究方向后,表达了继续增加学院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决心,期待本次“湍流/非湍流界面”国际研讨会在促进学术思想的融合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本次研讨会共邀请了11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大会特邀报告,包括:美国物理学会Stenly Corrsin奖获得者、澳大利亚两院院士、墨尔本大学副校长Ivan Marusic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何国威研究员,英国帝国理工大学Oliver Buxton教授,韩国科学院院士、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Hyung Jin Sung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晋军教授,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代尔夫特理工大学Jerry Westerweel教授,德国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Christian J. Kähler教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Susan Gaskin教授,法国国际科学研究中心John Christos Vassilicos教授,葡萄牙里斯本大学Carlos B. da Silva教授和日本京都大学Tomoaki Watanabe教授。此外,研讨会还有17位国内外知名中青年专家作邀请报告。28个报告中,有19个报告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后收录到了本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中,该论文集由国际著名的Springer出版社以Open Access的形式出版。目前,论文集正在加紧出版中,预计11月份在Springer官网上线。

研讨会最后,大会主席王晋军教授致闭幕辞,他首先对自申请、筹备、举办此次IUTAM-TNTI研讨会过程中各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成果新、水平高、交流多,必将在促进TNTI相关领域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参会专家对本次研讨会的举办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并高度肯定了组委会的组织工作,为本次研讨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IUTAM-TNTI国际研讨会汇聚了TNTI领域全球顶尖学者,大家一起深入探讨了该领域内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在提高我国流体力学学科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在202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2周年校庆来临之际,本次研讨会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学科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其迈进世界一流行列、促进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未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继续依托IUTAM、中国力学学会、北京力学会等国内外平台,积极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助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实现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突破。

(审核:董雷霆)

编辑:贾爱平


打印
分享
更多新闻
10 月
16
10 月
15
10 月
14
10 月
14
10 月
13
10 月
12
10 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