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11月14日电(通讯员 王可东)11月7日,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主办的分论坛“低空安全前沿论坛”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低空安全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召开。分论坛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天地往返高效运输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可重复使用空天运载器系统设计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承办,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方工业大学协办。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多位专家出席活动。

分论坛由南京理工大学新生学院院长柏连发教授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院院长邢孟道教授共同主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首席科学家李凉海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的四中全会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低空安全治理新格局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坚持以安全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统筹低空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利用与管控,为实现低空经济‘飞得稳、飞得远、飞得好’提供坚实保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原副主任张兆田强调,“低空安全需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协同发展”。本届论坛共安排11场专题报告,围绕“智慧、融合、韧性”的安全新范式,聚焦三大主题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围绕“系统治理新范式”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振华教授以《低空安全实时探测感知数字孪生系统研究》为题,探讨了内外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在低空安全管控中的应用前景和关键技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蔚保国以《虚实共生低空时空网络与飞行安全管控》为题,提出了虚实共生低空时空网络的概念框架,以保障低空航空器永不失联、有效管控与安全运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低空安全中心副主任张勇以《面向无人机扰航场景的低空安全治理》为题,从制度管理体系和技术治理体系两方面梳理了黑飞的防范方法;航天时代低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超以《低空装备安全与运行安全一体化体系研究与实践》为题,分享了“点-线-面-网-智-评”低空一体化安全技术体系和实践经验。
围绕“技术融合新突破”方向,北京大学院长助理、工业软件研究中心主任黎波教授以《工业软件赋能低空安全》为题,分享了工业软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在低空安全领域的应用前景;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市飞行器智能认知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霓教授以《低空经济背景下安全飞行关键技术》为题,梳理了低空飞行安全保障的技术基石和突破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志鹏教授以《完好性监测技术及低空安全应用》为题,分享了导航完好性监测技术的起源、概念以及在低空安全领域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韩静教授以《机载光学智能高精侦察引导技术》为题,分享了基于成像感知协同的光学智能引导技术和应用效果。
围绕“产业生态新未来”方向,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吴强以《反无人机技术水平和发展方向》为题,分享了当前反无人机装备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有效策略;南京天朗防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伟光以《城市背景下目标探测面临的挑战分析与思考》为题,探讨了复杂城市背景下低慢小目标探测面临的困局与解决思路;北方工业大学无人机学院院长董哲教授以《空地协同交通基础设施风险监测与安全预警》为题,探讨了低空巡检在交通基础设施监测领域的应用与解决方案。
分论坛的报告深受听众欢迎,座无虚席。
低空安全已不再是遥远的理论课题,而是关乎城市公共安全、国家关键基础设施运行乃至总体国家安全的紧迫现实挑战。保障低空安全,不仅是为产业发展护航,更是我们守护人民安全、履行国家使命的政治责任。为推动低空安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治理”,为构建可信赖的低空环境、护航低空经济行稳致远贡献智慧和力量。经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五次理事会议暨第八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批准成立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低空安全工作委员会,挂靠单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张振华同志任主任委员。11月7日下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低空安全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委会”)正式成立。工委会旨在打造时空信息服务低空安全领域的行业风向标,推动低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助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委会所有成员协会领导和来自全国低空安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成立大会。

会上,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常务副会长赵继成宣读工委会成立批复文件,并向首席科学家李凉海、顾问张兆田以及主任委员张振华颁发聘书。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大可向副主任委员代表(蔚保国、邢孟道、李霓、杨彩侠、王立辉、唐波、牟进超、张晰、刘衍涛、曾庆化、毛兴鹏、王志鹏、王博)、秘书长王可东、执行秘书长闫济宙颁发聘书。工委会主任委员张振华向副秘书长(乔海东、孙秀聪)及部分委员代表(张冉、张坤、周鹏、谭维贤、张扬、张英俊、韩碧等)颁发证书。
随后,工委会召开首次工作会议,围绕低空安全面临的共性问题、技术发展方向及组织章程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会议明确,工委会将坚持“标准引领、专项突破、生态共建”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凝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努力建设成为支撑我国低空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平台与智库力量。
(审核:徐亚军)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