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新闻网11月20日电(通讯员 李明月)11月15日,“礼乐大典与制度渊源——共读《唐六典》与《通典》学术工作坊”(第二期)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本次工作坊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唐研究》编辑部、《唐宋历史评论》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等单位的五十余位师生参加,为本次工作坊带来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精彩的观点交锋。

工作坊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张雨副教授主持。北航高研院党委书记何情代表主办单位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北航高研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科方向。北航高研院刘后滨教授回顾了工作坊共读经典文献、提供读书交流平台的初衷,鼓励同学们勇于探索唐代基本制度文献中的难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叶炜教授充分肯定了工作坊共读经典文献的研讨模式。清华大学历史系顾涛教授提出,《唐六典》《通典》是在中国制度史上居于“枢纽”位置的两部经典,在历史学寻找“新材料”和“新问题”的整体研究趋势下,更应始终保持对传统经典史籍的充分重视。
本次工作坊分为两个单元,共对8篇与《唐六典》《通典》的文本特征或所载制度相关文章进行集体评议和讨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后赵帅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陈榕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黄子芸、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赵予辰、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讲师高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李璐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王勇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张雯雯,分别做了《“检前史职官”:〈论西魏北周六官〉对〈唐六典〉编纂的影响》、《唐后期制敕授官面貌的初步研究:以集部文献为中心》、《唐爵位叙阶之法文本考释》、《试论〈通典·礼典〉“同姓婚议”条的法理价值》、《唐代“都督管州”再解读》、《〈唐六典〉所见斋郎简试之制考述》、《杜佑经学与〈通典〉周制:以〈凶礼·复〉为中心》、《从“比附定罪”到“引例断案”——试论元丰以后断例的行用与疑狱奏裁》的报告。

担任评议人的有: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任建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淋栋、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牟学林、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晓煦、清华大学历史系顾涛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陈榕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杨思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郑一菡、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张耐冬、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妙、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教授张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潍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治理教研部副教授赵璐璐、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胡若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登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张亦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万仁岢。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讨论中,刘后滨、叶炜、顾涛、杨登杰、张耐冬、张雨、牟学林等学者就制度文献研读的比较视角与方法论、制度史研究的多元取径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充分肯定了共读两部制度文献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刘后滨强调,两期工作坊在院校合作、学科交叉和师生教学相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将来持续开展并深化“共读”内容、扩大参与面奠定了基础。张耐冬副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工作坊展现了青年学者在文本细读与制度分析方面的扎实功力,推动了《唐六典》《通典》研究向纵深发展。

北航高研院院长龙卫球教授致闭幕辞。龙卫球指出,本次工作坊是北航高研院倡导“大文科”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历史学、法学、政治学、传统经学和文献学等多学科视角,以跨校协作、师生共读的方式,精读两部古代制度文献,深化了对中国传统制度文明的理解。他还从法学理论和法治建设的角度对工作坊提出期待,希望通过对《唐六典》和《通典》的深入研读,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为当今行政法和宪法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推进法学理论研究在“两个结合”方面走向深入。
(审核:何情)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