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25年8月23日《文化中国行·视线》栏目《高校博物馆——依托专业资源,丰富公共文化》一文大篇幅专题报道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拓宽知识边界,辅助专业学习
新突破里记录奋斗历程
记者 闫伊乔 黄 超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里,坐落着一座如殿堂般的建筑,那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确是殿堂——记录了新中国逐梦空天基因密码的知识殿堂。”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首席专家、原常务副馆长韩国军自豪地说。
博物馆前身为北京航空馆,是由飞机设计教研室的飞机陈列室和机库改建而成。8300平方米的展厅通过“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空天走廊”“神舟问天”4个主题展区,绘出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苍穹史诗。“在这里,我度过了大半个人生。”韩国军抚摸着展台,指腹划过上面展示的文字与图片。
走进展厅,一架火红色涂装的飞机牢牢占据着展厅的“C位”,机身上鲜红的“北京—1”字样向参观者诉说着它的身份——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
韩国军说,“1958年,北航1400余名师生奋斗了100多个昼夜,让‘北京一号’从一张设计图纸到真正翱翔于蓝天之上。”
如果说“北京一号”铸就了北航人“空天报国、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精神丰碑,那旁边这架“冯如三号”则是北航精神传承的见证。
2019年,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大一新生设计制作出这款长航时无人机——“冯如三号”,可以在天空中持续飞行100小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不少同学在参观后都提到了‘冯如三号’的故事带给他们的影响。”韩国军说,这些重要展品能够激发年轻人的责任与担当。
转身回望,一堂航空航天概论课正在进行。“你们从歼—10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技术特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罗明强与学生们凑在歼—10A战斗机旁,同学们手拿笔记本,仔细记录着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
除了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我国高校中还有不少特色鲜明的专业博物馆。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的电子科技博物馆中,1.5万件藏品系统呈现了中国电子科技的发展脉络。其中,装载着“中国芯”的梦兰12英寸笔记本电脑尤为引人注目。电子科技博物馆馆长赵轲介绍,“它装配的中国自主研发的龙芯CPU,是中国芯片技术突破的重要标志。”
“与社会博物馆不同,高校博物馆不仅是体会历史纵深感、拓宽知识边界的场所,更是专业学习的辅助课堂。展览要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还要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和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好奇心。”赵轲说。
(邱子睿参与采写)
媒体链接: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508/23/content_30099070.html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