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航,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服务国家发展需求,勇于开拓研究前沿,作为群体智能领域研究领军者之一,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项目贡献智慧;他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支撑学校教学改革;他热心人工智能科普事业,以通俗幽默的阐述打破知识壁垒,二十余年聚焦人工智能领域;他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创新的教学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着人工智能在科研突破、人才培养与公众认知三大领域的深度融合。他就是北航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吴文峻。

科研定义未来 锚定国家需求
“AI 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吗?”
“不会的, AI目前还是起到赋能作用,还会催生一批新的岗位。”
“AI 会统治人类吗?”
“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目前来说AI本质上还是一种模仿,这样的系统它能不能最终达到像人一样水平,特别是它能不能产生像人那样的意识,科学上是没有定论的,或许能进步到那个阶段,或许永远进步不到。”
面对这些网络热议话题,吴文峻教授从专业角度娓娓道来。

吴文峻在课堂上
吴文峻与人工智能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02年。那时,人工智能还未被大众熟知,但已经深深吸引了这位年轻的学者。从北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的他选择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阿岗国家实验室继续深造和工作,研究先进科学计算网络。在这一时期,他不断开阔视野,紧跟国际前沿,积累科研经验:“就想把这些新的理念方法带回母校,助力国内计算机科学研究,为国家发展做点贡献。”带着这样朴素的情怀,吴文峻在2011年选择回到北航任教。

吴文峻在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作报告
“群体智能”是吴文峻科研生涯的关键词之一。“比如像常用的人工智能 APP 豆包,表面上看是我们对着一个程序说话,但实际上它有很多后台系统共同来完成一个复杂的任务,如何让这些系统以人类的语言进行交互,完成一定的协作任务,这就是‘群体智能’。”对于这一专业术语,吴文峻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解释道。2016年,人工智能迎来突破性进展,国内的人工智能权威专家提出了中国人工智能2.0的构想。其中,“群体智能”便被列为五大核心智能形态之一,成为推动多智能体协作的重要理论基石。
这一时期,吴文峻参与协助组织了互联网群体智能咨询课题的论证研究工作,系统地阐述了群体智能的重大科学问题、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等。他在国际上出版了第一部关于群体软件工程方法的Springer英文专著《Crowdsourcing: Cloud-based Software Development》,建立了互联网群体智能的理论框架。他的研究推动了将群体智能列入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使得我国群体智能研究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具有独特发展优势的新“赛道”。

英文专著《Crowdsourcing: Cloud-based Software Development》
在科技创新 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中,吴文峻担任项目总体组专家,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指南论证编制、执行管理贡献力量。同时,他任国家人工智能标准总体组副组长、国家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员会模型算法标准研究组组长,负责人工智能国家标准研制,组织产学研多方技术力量,推动相关国家标准研究论证。此外,他还是国务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专家,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吴文峻主持和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在著名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部,指导了1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60余名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生在国家级赛事斩获奖项、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教学打破学科壁垒 培养“智能思维”
“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人工智能!”这是吴文峻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理念。自北航2024年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以来,吴文峻组建起50余人的大规模教学团队,为不同专业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信息类学生挑战算法优化,航空航天类学生模拟月球车避障,文科生用AI生成诗词艺术……在课堂上,学生们将真实照片转化为铅笔手绘风格,通过代码理解图像处理的核心原理。“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已经赋能千行百业,它正在改变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这就让它成为了学生们的一个必备技能。”吴文峻分析道。

吴文峻老师为未来空天技术学院上《人工智能导论》课
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源自北航对于人工智能类课程“1+M+N”的顶层设计——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为核心,结合多领域关键技术(M)与重大应用场景(N)。无论是外语系学生探索AI翻译的边界,还是航天专业学子设计自主导航系统,北航的课程始终强调智能思维的培养。吴文峻坚信:“AI课程实际上与编程不一样,编程课是一个技能性训练,AI则是一种更偏通识性,这一课程其实是帮助大家通过实践操作理解抽象概念,能够建立AI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专业培养。”
今年,北航4000多名大一同学都开始学习这门新课,课后调研显示,“时代”“发展”“丰富”“有趣”成为学生评价课程的高频关键词。

北航通过打造全过程一体化在线教学平台“智学北航”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吴文峻还负责北航学堂慕课平台建设运行,设计打造学院慕课录制工作室和沉浸式智慧课堂等设施。依托平台,他率先以人工智能方法指导定量化教学研究,提出基于群体智能的大规模在线协同学习新思路,设计个性化学习行为分析模型、导学工具与平台,将成果应用于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开设 52 门课程,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中获专家好评。
科普消除焦虑 让AI“接地气”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大众对它的认知却如同隔着一层薄纱,模糊不清。人工智能在被广泛使用的时候,有人也对其产生了一些担忧和质疑。“AI抢夺人类饭碗” “AI 可能失控” 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面对大众的普遍疑问,吴文峻选择用科学普及架起沟通的桥梁,多次现身科普节目,用生动的案例化解误解。

吴文峻教授做客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普中国·改变世界的30分钟》讲述《ChatGPT将带我们走向何方》
吴文峻提出,要让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稳健扎根,一个健康发展的技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公众的科学认知正是其中的关键支撑。他以自动驾驶为例,向大众剖析当下技术的边界:“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还处于辅助驾驶阶段,就如同给司机配了一个经验尚浅的助手。在复杂路况下,AI 可能犯错,方向盘后的驾驶员必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又以医疗领域为切口,讲述大模型诊断的局限:“AI 诊断虽能提供参考建议,但可能会出现错误,过度迷信 AI 而质疑专业医生,可能耽误病情。”
“当下 AI 本质是模仿,靠海量数据与强大算力模拟人类思维。看似全知全能,实则漏洞不少。它就像一个只会背书却不懂变通的书呆子,将其置于专家级岗位,往往难当大任,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科幻电影里的超强 AI 只是幻想,现阶段 AI 远未触及人类意识与智慧的核心。”吴文峻幽默地解释道,“AI是工具,而非‘神’。”

吴文峻教授做客《科普中国直击最前沿》讲述《DeepSeek——AI 界的“破壁者”》
在他看来,科普工作既是高水平大学必须承担的义务,也是社会公众衡量高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做好科普工作既彰显高校的社会责任,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铺就了信任基石。尽管 AI 的发展伴随着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它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变革,是引领整个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的科学了解,能够反哺人工智能,使它在社会当中更好的落地、使用和发展。”
“北航有很多包括AI+航空航天、交通、医工交叉、材料等学科的成果,可以转化成丰富的人工智能科普素材,但是要把这些复杂的科学研究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科普语言需要大量的工作,或许未来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助力科普工作,让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变成大家喜闻乐见的科普内容。”吴文峻笑着说道。“通过科普也能够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前沿,激发他们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心,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潜在人才。”

吴文峻
临近高考,吴文峻也向心怀“智能梦”的学子发出邀请:人工智能在未来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期待你们投身这一专业学科的发展,勇攀科技高峰,为推动强国建设赋予人工智能的科技助力。
从科研的前沿到教育的讲台,从国家的发展规划到大众的日常科普,吴文峻教授用知识的火种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智能思维之火,用科普的桥梁连接了大众与科技的距离。
(素材来源:人工智能学院 受访者本人 采写:冯浩)
(审核:李建伟)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