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试点学院建设巡礼】发展战略篇:一张蓝图干到底,打造两张新名片

发布时间: 2016-04-07 / 点击数:

一张蓝图干到底,打造两张新名片

通讯员 方志

“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是飞机的心脏,是现代工业技术皇冠上的明珠。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培养未来航空发动机领域优秀建设者和领军领导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教育部首批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单位。”这是每年的航空百年“中国心”自主招生简章上,写在开头的一段话。国家试点学院和协同创新中心,是动力学院这个60多年的老院系近年来精心打造的两张新名片。而这两张新名片的由来,要从五年前说起。

谋划:全心全意绘蓝图

2010年8月15日晚,动力学院院长丁水汀教授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沉思着。担任院长半年有余,适逢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目标,国家和行业对培养航空发动机领域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如何更加紧密地团结凝聚班子成员和全院师生力量,描绘一个好的“十二五”蓝图,为国家航空发动机事业做出新的历史性贡献,成为摆在丁水汀院长和学院班子成员面前的重大问题。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一个学院和一个学校的声誉,从根本上讲,是看你培养的学生在行业里的表现。因此,科学的学院发展观应该首先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培养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创造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科研创新环境,形成良好的学院文化,踏踏实实做事。”在丁水汀院长写给学院班子成员和全体教师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

近几个月来,他和学院分党委书记王强教授,带领班子成员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组织参加了一系列座谈和调研活动,与院士、长江学者、学科责任教授、青年教师研讨学院发展战略,深入各个系所讨论学科专业建设,召开青年教师核心竞争力分析报告会、科技工作会、与中航工业集团合作基础研究研讨会等探寻未来发展定位。“实现学院的科学发展,必须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开放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制定和运用合理的游戏规则,同时制定一部好的发展规划。”丁水汀在信中说道,“真正的规划应该落实到各个系,乃至于每一位教师。我相信,规划到了细胞,产生的回馈将大于规划本身。”

经过近半年的研讨酝酿,在认真梳理世界一流大学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动力学院制定了自己的“十二五”发展目标:以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为龙头带动新动力、新能源相关领域全面发展,以支撑和引领未来50年航空航天飞行器动力技术发展为目标,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积极推进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航空动力部”建设,深化与国际高水平大学交流合作,为将北航建成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历史性贡献。同时,又制定了具体执行目标:建设 “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 一个平台,坚持面向“国防和民用”两个领域,创新“产学研合作、校内外融合和绩效考评”三个机制,实施“精英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引育、基础研究引领、优势领域扩展、产学研用合作和研究基地拓展”六项计划,打造世界一流“空天推进与动力工程”研究型学院。

改革:抢抓机遇促试点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启新一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进程。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国家重点推进的20个重大改革项目,启动了以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目标的“试点学院”改革。一年后,教育部遴选确定17所大学的标志性学院作为试点,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全国第一”的成绩入选,成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国家试点学院。

改革创造机遇,机遇蕴藏挑战。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学院的“选、育、评”一体综合改革迅速启动,改革的思路是,通过系统优化本科人才选拔、培养、评价环节,丰富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与环境”,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体系,把试点学院打造成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综合改革示范的新名片。

——在人才选拔中,利用试点学院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坚持“高志向、高能力、高分数”的“三高融合”选拔原则,自2012年以来连续面向全国重点中学实施航空百年“中国心”自主招生计划,72名优秀学生通过该计划进入学院,带动学院本科新生录取平均分三年提升54分。

与中航工业集团联合创办“吴大观英才班”,在每年考入试点学院的新生中进行“二次选拔”,遴选147名学生进入四届“吴大观英才班”。每一学年,以吴大观英才班“动态调整”为抓手,对本科生班集体进行动态调整,鼓励最适合的学生进入“吴大观班”,使每名学生在调整中逐步找准自己的成长定位。在学生毕业阶段,通过“未来科学家计划”,“中英”、“中法”双学位计划等,选派最优秀的学生留学深造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系统构建了以航空百年中国心计划“初选”、吴大观英才班入校“复选”、本科生班集体动态调整“优选”、本科毕业生升学和留学“精选”为核心、“四位一体”的国家试点学院创新人才选拔体系。

——在学生培养中,紧扣创新人才培养的主线,系统实施以“本科生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为核心的“一制三化”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压缩总学分数量、提升数理课程比重、加强英文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建设,构建“国际化的核心课程体系”、“特色化的专业实践体系”、“共享化的公共实验平台”、“全程化的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引导师生从“讲三练二考一”到“讲一练二考三”转变,引导学生从“吃桌餐”到“自助餐”再到“自己下厨房”转变。

通过创设本科生“吴大观英才班”,着力打造未来航空发动机“梦之队”。在吴大观班实施“院士班主任”和“一生双师”制度,选聘4位院士担任“班主任”和47位来自中航工业、空军等单位的领导及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以吴大观班为抓手,举办“本科生国际暑期学校”、“暑期引智课程”和“系列国际会议”,全力支持学生开展长短期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与访学,为本科生打造“国内行业总师、学术精英,国际标杆企业总师、学术精英和国内外跨领域精英”为代表的“三个朋友圈”。通过对标世界一流航空发动机企业“通用型、专家型、系统级人才”协调发展的人才结构,利用“动力大讲堂”、“知行讲堂”、“动力茶座”、“动力干校”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为学生储备“三类人才”所需的知识、文化、能力“三个层次、十九种人格特质”。

——在师生评价中,成立了学院“国际评价委员会”、“行业评价委员会”,实施学院发展的“第三方评价制度”。完善助教、主讲教师、优秀主讲教师和教学名师的晋升及考核办法,构建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学院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变革学生评价中“分数为王”的评价办法,创设了“科学基础、人文情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国际视野、身心素养”融合发展的“六维度评价”体系,研发了基于“六维度评价”的学生成长档案,实现学生“成长过程的可视化”、“成长动态的全记录”、“成长成果的交互式”和“可量化”。

协同:创新机制聚实力

在国家试点学院先行先试,主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抢抓机遇,与中航工业集团强强联合,牵头组建了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并于201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面向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紧迫需求,瞄准航空动力学术前沿,汇聚国内航空发动机创新要素,着力承载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努力培养行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致力于建成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国家级航空发动机基础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制定航空发动机发展战略的依托智库,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实现由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转变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中心按照“2+X”协同创新、动态开放的模式,由北航和中航工业组成核心协同层,西工大、南航组成紧密协同层,清华、北大、中科院工热所等9家国内学科优势单位组成基础协同层。突出研究重点,围绕“聚焦突破”、“支撑变革”、“学科创新”3类核心任务,紧扣6类基础与关键技术问题,首批启动建设了6个创新团队。改革人事制度,实施“专职”与“双聘”相结合的科研人员聘用模式,增加职称评定新通道;实施高校首席科学家和企业的技术牵头人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双PI”负责制;实施创新团队和团队人员动态调整制,2014年以来调整团队人员35人,2015年根据“专项”需求新增一个创新团队。

中心每年对协同单位进行技术股份评估,按照各单位技术股份比例确定、调整该单位年度经费拨款总额。月初根据协同单位任务量及完成情况发放任务绩效,年终根据行业评价委员会和国际评价委员会评估结果发放成果绩效。在团队内部,由PI根据团队成员科研表现发放任务绩效和成果绩效。通过技术股份制,股份激励协同单位,绩效激励团队成员,将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协同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协同,把力直接作用在创新要素上,实现了科研协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在以“双PI制”、“技术股份制”为核心的科研组织模式带动下,中心对标世界三大航空发动机企业(GE公司、PW公司、RR公司),对照其“通用型人才(Generalist)、专家型人才(Specialist)、系统型人才(Universalist)”橄榄式分布的人才结构,积极探索校企协同培养航空发动机高端人才的办法举措。通过深化“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国内国际协同”,构建以学历教育为核心、非学历教育与企业实践为两翼、“三线结合、多点交联、动态持续”的“三螺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本科“吴大观英才班”、 “吴大观研究生班”、“航空发动机高级人才班”、“中英、中法双学位班”的建设,以及“未来科学家计划”留学计划支持,打造航空发动机“梦之队”。

通过与法国赛峰集团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打造“3+X”的合作新模式,着力打造新时期大团队科研的国家示范新名片。

成效:科学发展创一流

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五年来,学院获批了教育部“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国家工程硕士实践基地。通过“航空百年中国心”计划初选的学生,半数排名位列年级前30%。夯实数理基础,加强个性化培养。数理课程比重由17%提高至21%;新增核心课程实验及自主性实验14门、31门专业选修课;建立面向全校的公共实验平台。2015年,我院学生学科竞赛获奖114人次,国家级27人次;科技竞赛参与率约50%,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4项(全校16个一等奖)。首届吴大观英才班毕业出国、保硕、读博约各占三分之一。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我院连续六年被评为就业先进院系。提升国际视野,新增13门全英文课、7门国外引智课。获批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精品教材2部,教学名师2人。12名博士生获得北航博士创新基金;1名博士获得博士生优秀学术新人奖。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五年来,学院通过承接“重大任务”带动协同创新,新增获批包括2个973项目、7项民机科研项目等在内的21个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5位973首席科学家,15位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产生了包括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在内的1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高水平SCI检索论文五年期间增长8倍。获批国家自然基金的数量保持在2位数,“十二五”期间总资助项目数达57项,经费达3344.2万元。同时,申请和获批了4个省部级科研基地,积极为国家和行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在基础科学和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科研成果,确立了国内航空动力基础技术的领头地位。

科研基地进一步拓展。在基地建设方面,“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教育部首批协同创新中心。拥有航空发动机领域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面向全行业唯一的重点实验室;获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成立了“北航-普渡大学联合实验室”、北航能源与环境国际中心和北航适航技术研究中心。

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2012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批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2012学科评估中我院支撑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列全国第一,承载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在2012年评比中列全国第九。新增二级学科“流体与声学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为引育高端人才,获批国家高水平研发计划奠定了基础,学科总体水平稳居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前列。

师资队伍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学院在引进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此期间,共16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留校,其中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出国互访者为8人,比例为50%。

国际交流取得新突破。由我院负责承建的“航空推进理论与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成绩优异,被纳入新一轮引智基地计划。2011-2014年每年国外专家的访问次数为170余次,每年学院和国外联合发表高水平文章数在30篇左右。成功举办四次国际会议。能源与环境国际中心正式挂牌,获批国家科技部能源领域国际合作项目1项,获批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科技部“绿色航空能源与动力国际合作基地”。本科生参与国际交流比例从“十二五”初期的不到1%提升至25%。2015年,学院选派29名本科生国际交换,186名本科生赴15所国外一流高校交流访学,119人参加北航暑期课程,举办三次国际会议,首届吴大观班学生人人拥有国际交流经历。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院党委从实际出发,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和机关党员中分别开展了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学院获得2014年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通过了校工会“模范教职工之家”的预验收,成立了学院二级教代会。继续做好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工程”和“送温暖工程”,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及时地慰问病、困学生、教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建立困难学生和职工档案,关心师生生活。成立了学院校友分会,学院分党委被评为2011-2013年度校级“先进分党委”。

战略:打造两张新名片

面向已经到来的“十三五”,丁水汀院长翻开五年前写给全院师生的一封信,心中感慨万千。“回顾五年前的发展目标,有些已经实现了,有些正在实现,有些实现起来很难”,他说。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的国家战略。2016年,承载着几代航空人希望的“航空发动机与大型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启动在即,国家航空事业特别是航空发动机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意志和重大机遇面前,学院的发展向何处去?

通过对标分析世界一流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发展现状,学院满怀信心地描绘了自己新的发展蓝图。“十三五”期间,学院的宏观发展目标是在航空航天特色学科领域保持“国内第1”,航空航天专业实力进入“世界前10”,支撑学校整体排名进入“世界前100。”

在实现路径上,依托国家试点学院“选、育、评-土壤与环境”建设,紧扣世界学术前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依托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建设,突破瓶颈关键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依托能源与环境国际中心建设,催生新兴交叉学科,推动能源行业发展。

通过国家试点学院、2011协同创新中心、能源与环境国际中心“三位一体”的建设,使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标杆,服务国家战略形成示范,国际化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评价指标实现跨越,国内评价指标显著提升,使学生、教师和行业切身感受到学院的发展成果,增强学生、教师和行业对学院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成就感和认同感。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打造“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和“新时期大团队科研国家示范”两张新名片。

国家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在路上,改革成效可期待!

 

编辑: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