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试点学院建设巡礼】本科生选拔篇:优化机制,提升质量 完善创新人才选拔体系

发布时间: 2016-04-14 / 点击数:

优化机制,提升质量 完善创新人才选拔体系  

通讯员 李建伟 方志  

“十二五”以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牢牢把握申报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学院”的战略机遇,深入实施“选、育、评”一体综合改革。利用国家试点学院“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创建“初选、复选、优选、精选”梯次衔接、融合互动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体系,有利于优秀本科生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科学的选拔培养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和带动效应持续显现。

初选:问渠那得清如许  

2015年6月,85名怀揣航空强国梦想的优秀高中生从全国各地汇聚北航,陌生而新奇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一丝不苟地书写试卷,思维敏捷地回答专家提问,专心致志地聆听教授讲座,充满欣喜地参观航空航天博物馆,积极踊跃地参与师兄师姐组织的素质拓展……这是北航航空百年“中国心”自主招生夏令营的实景,也是航空百年“中国心”自主招生计划实施3年来又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

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北航首次面向全国启动实施了航空百年“中国心”自主招生计划,该计划以选拔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航空发动机“梦之队”为目标,按照“高志向、高能力、高分数”的“三高融合”选拔原则,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遴选数理基础扎实、航空情怀浓烈、具有优异学科特长或优秀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

经过持续探索积累,国家试点学院连续三年对“中国心”计划自主招生政策进行调整优化。2013年,对入选“中国心”计划的特别优秀学生,在高考中给予北航当地录取线下降60分以内(不低于当地同科类本科重点分数线)录取的优惠政策。2014年,在优化笔试、面试流程基础上,设置两个降分等次,特别优秀学生给予录取线下降30分的优惠政策,同时总分不低于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数学成绩不低于135分;优秀学生给予录取线下降20分的优惠政策,同时总分不低于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数学成绩不低于130分。2015年,首次采取高考结束后举办航空百年“中国心”夏令营的模式,进一步丰富选拔内涵,优化考评机制,提高选才质量。按照高考录取线下降30分、20分两个降分等次,取消数学单科限制,通过笔试考察学生思想素质和基本素养,面试考察专业能力和航空情怀,日常活动考察兴趣志向和培养潜质,多维度选拔专长突出的优秀学生进入国家试点学院学习深造。

午夜的自习室里,试点学院2013级本科生张丹丹还在埋头自学自动化专业的书籍,她自主研制的科技作品“带有形影相随式机械手的全地形军工特种机器人”,在知识范畴上已经超出了她所学的专业领域。一年多前,她怀着一丝忐忑参加了航空百年“中国心”计划选拔,面试现场,她良好的数理功底、渊博的航空知识和敏锐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让在座的评审专家感到惊讶。几个月后,北航降14分录取了这名个子小小的广东女孩。两学年后,她以学习成绩全年级第1名、北航“冯如杯”科技竞赛一等奖、“冯如杯”创意大赛特等奖、“冯如杯”创业大赛银奖、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二等奖、校级社会实践二等奖、校艺术团艺术展演舞蹈专场第2名、院运动会女子100米及跳远冠军、校“风云杯”乒乓球赛团体亚军等成绩回报了学校,获评学院学生最高荣誉“动力之星”。

三年来,像张丹丹这样通过“中国心”计划进入学院的本科生有72人。降20分录取的2013级科技达人杨帆,带领三个年级学生组成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分布式多元矢量推进系统”,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斩获北航“冯如杯”一等奖、首都“挑战杯”特等奖、全国“挑战杯”二等奖。还有降9分录取,获得北京市数学竞赛一等奖,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课双100分的学科达人张云翼。降38分录取,学习成绩年级第5,荣获北航“冯如杯”一等奖、首都“挑战杯”一等奖和中航技奖学金的刘长奇……从前两个学年的总成绩看,首批入选“中国心”计划的2013级43名学生,42人位列年级前80%,33人位列年级前50%,23人位列年级前30%,其中5人位列年级前5%。

复选:为有源头活水来  

“依托国家试点学院‘选、育、评-土壤与环境’的改革举措,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选拔和培养未来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专家级、通用型、系统级’三类人才,并从三类人才中抽象出知识、能力、文化3个层次19种人格特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丁水汀教授说。

2012年,北航与中航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国家试点学院(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在试点学院创设以“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1916-2009)先生命名的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班“吴大观英才班”,并在这个承载着学校、行业和国家航空发动机事业厚望的本科生小班,实施了一系列全新的选拔和培养举措。

2012年9月的一天,夏末的北航沙河校区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选拔。刚刚入学10天的2012级新生孙加冕,正在试点学院吴大观英才班选拔笔试的考场上从容答卷。他的心里有一丝懵懂,但意念中充满“把握机遇、投身航空”的渴望和坚定。笔试成绩出来后,他与同组5名学生抽取了面试题目,与面试专家进行了1个小时的唇枪舌战,最终表现优异入选试点学院首届“吴大观英才班”。在这个由陈懋章院士担任班主任的30人小班里,孙加冕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两位导师,一位是校内的学术导师,由学院知名教授担任;一位是中航工业的企业导师,由中航集团总师和高管担任。三年多时间里,他通过与班主任和两位导师的深入交流,解决了入学之初的茫然和困惑,培养了浓厚的专业兴趣,加深了对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全方位了解,建立起对祖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并凭借大学期间优异的个人综合素质保送直博,师从长江学者陶智教授,成为学院 “吴大观研究生班”的一员。

在每年考入北航国家试点学院的230多名本科新生中,不少人和孙加冕一样经历了“吴大观英才班”的入校选拔。在选拔原则上,坚持“高志向、高能力、高分数”的“三高融合”,高度重视学生航空情怀的考察和培养。在选拔范围上,从“吴大观班”创设之初的依据高考成绩确定学生参选资格,到逐步面向全院本科新生开放,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主决定报名参选,尊重学生选择自由,实现学生机会公平。在选拔方式上,从最初的“高考成绩+笔试+面试”分数选拔,到依据“科学基础、人文情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国际交流、身心素养”等六维度综合选拔,使多维度选才、个性化成长的理念在一开始就深入学生头脑。在成长导向上,坚持围绕3个层面、19种能力素质设计学生成长成才体系,既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又鼓励学生培养和发挥个性特长。在培养方式上,实施“院士班主任”制度,先后聘请陈懋章、刘大响、甘晓华、尹泽勇4位院士担任班主任;落实“一生双师”,聘请学院知名教授担任学生学术导师,从中航工业集团、空军、民航系统和民营企业聘请47位高管、总师、首席专家等担任学生企业导师;坚持“一制三化”,实施小班授课、单独培养方案,每年组织学生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完善成长激励,设立覆盖全班的“吴大观奖学金”,四届学生累计发放奖学金370万余元。在评价机制上,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完善学生六维度评价体系,按照“三高融合”、“六维评价”的标准施行“吴大观班”动态调整。

四年来,随着国家试点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进程不断深入,航空百年“中国心”自主招生计划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吴大观英才班”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品牌效应不断凸显。试点学院新生录取平均分跃居全校前列,累计增长50分以上。2013级吴大观班8人为本省考入北航第1名;2014级吴大观班生源大省前100名1人,前200名5人,前300名9人 ,4人获得北航新生特等奖学金 ;2015级吴大观班生源大省前300名4人,2人获得北航新生特等奖学金。

优选:宝剑锋从磨砺出  

“每个新学年初,我们都要对本科生班集体进行一次动态调整,鼓励最适合的学生进入吴大观班,使每名学生在调整中逐步找准自己的成长定位。这是促进‘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的有益探索,也对我们本科生班集体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教学副院长申秀丽教授说。

2014年10月,秋季学期刚刚开学,130411班的饶智祥站在“吴大观班”动态调整答辩的讲台上,满怀信心陈述申请加入“吴大观班”的理由,“从了解吴大观先生事迹的那一刻起,我被深深震撼了,我盼望着用自己的力量投身祖国发动机事业。经过大学一年的认真准备,吴大观班,我来了!”大二第一学期,饶智祥成为2013级吴大观班的新成员。到了大三,他的成绩更进一步,总排名年级第2,先后获“国家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一等奖”、“吴大观奖学金一等奖”,连续两年获“北京市数学竞赛一等奖”,连续两年获北航“三好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霸”。学习之余,他坚持在实验室做勤工助学,在院学生会为同学整理学习资料,还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他说:“作为吴大观班学生,我时刻牢记着吴大观先生‘人生是施予而不是索取’,牢记“敏行博采,方正大观”的班训,从我做起,为同学和社会贡献力量。”

每次动态调整结束,辅导员都会和调入调出的学生逐一谈心谈话,鼓励他们在竞争中成才,在磨砺中成长,一方面找准角色定位,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一方面虚心学习求教,以优秀同学为自己的身边榜样;一方面迅速融入新的集体,在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中互促共进、共同成长。动态调整机制运行3年多来,学院以“吴大观班”为抓手,对本科生班集体进行了6次动态调整。调入“吴大观班”的学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没有发生一例调入学生再调出的个案。调出学生把试验班优良班风带到各个小班,把吴大观班“知行讲堂”推广到全年级,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带动全年级形成更加严肃活泼的学风氛围。

鼓励什么样的人才留在“吴大观班”,是吴大观班师生和学院管理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重要问题。如果单纯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无疑会促使学生成为学习“机器”,与“吴大观班”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每年秋季学期,首届“吴大观班”学生甘宸宇都会带着一丝紧张的情绪走上动态调整答辩的讲台,用一年的成长经历说服评委,使自己继续留在这个深爱的班集体。按照动态调整规则,学习成绩相对靠后的甘宸宇必须进入每年的“待调整区”,与申请调入的学生同场竞技。在同学心中,甘宸宇是一心一意痴迷科技实践的大男孩,是满腔热情带领同学搞创新的热心人,是积极主动参与集体建设的组织者,用同学的话说,“正是因为有了甘宸宇这样的一些人,我们这个充满竞争压力的小班才能成为一个集体,而不仅仅是一个学霸的集合体。”

甘宸宇们的成长使学生确信,学院在入学之初强调的多元化选拔、六维度评价的成长导向是正确的,按照“科学基础、人文情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国际交流、身心素养”构建的本科生六维度评价体系在学生中深入人心。四届“吴大观班”人才培养的有力探索也使师生意识到,以“吴大观班”为代表的优秀本科生班集体,既要培养成绩优异、专业过硬的“专才”,也要培养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偏才”,还要鼓励品学兼优、团结同学的“通才”。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优化学生成长的土壤与环境,使他们在大学的培养和磨砺中健康成长成才。

精选:梅花香自苦寒来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为了毕业来临的这一天,首届吴大观班学生刘维烁已准备了四年。大四最后一个学期,他坐在法国高等航空技术与汽车制造学校(ESTACA)的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完成他的毕业设计。四个月前,他以总成绩年级第1获得免试直接攻读北航动力学院博士学位的资格,师从学院陆利蓬教授。半年前,他随团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进行了短期访学。一年半前,他随团前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等高校访学交流。他说,“吴大观英才班为我打开了一扇触摸世界的窗口,在这个平台上我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为我的人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机会和选择。”

和刘维烁一样,牢牢把握机遇提升自我已成为学院本科生的集体自觉。从2013年起,学院每年精选优秀本科生赴世界一流大学长短期交流访学,三年来学生足迹遍及亚、欧、美三大洲20余所高校,本科生参与国际交流比例从2012年的0.58%提升至2015年的16%,首届“吴大观班”人人拥有国际交流经历。在本科生国际交流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学院成功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签约创办“中法”、“中英”双学位研究生班,并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全额支持。201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北航携手,面向全国启动培养航空领域顶尖人才的“未来科学家计划”,每年遴选一批优秀学生赴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深造。

2015年10月,在第四届“吴大观英才班”开班典礼上,学院党委书记王强教授郑重宣布:2016年9月,国家试点学院将在本科生“吴大观英才班”基础上,设立“吴大观研究生班”,继续传承和优化“吴大观英才班”的培养特点和培养模式,对“吴大观英才班”学生实施持续关注和跟踪培养,打通“吴大观英才班”优秀本科生的成长通道。以“吴大观研究生班”的创设为标志,以航空百年中国心计划“初选”、吴大观英才班入校“复选”、本科生班集体动态调整“优选”、本科毕业生升学和留学“精选”为核心的国家试点学院创新人才选拔体系构建完成。作为这一体系的探索者和亲历者,国家试点学院首届“吴大观英才班”43名学生中,28%的学生参加“未来科学家计划”和“中英、中法双学位计划”,39%的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含硕转博),33%的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翻开43名学生的成长履历,每个人的成绩、荣誉和收获各不相同,但他们和每一名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共同坚守的,是新一代北航人振兴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坚定信念。他们走的越远,信念越发坚定。因为他们说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编辑:贾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