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与积累 打造国际一流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平台

发布时间: 2016-05-31 / 点击数:

沉淀与积累 打造国际一流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平台

——记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

通讯员 王友欣 姜迪

十年磨一剑,中心落户北航

时间如白驹过隙,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落户在北航已一年半有余,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中心在北航得到了快速发展,回顾整个筹建过程,让人不禁感慨良多。

早在2001年9月,第六届亚太空间多边合作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提出了“在中国尽快建立亚太空间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倡议。同年11月,国防科工委明确提出亚太空间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可设在北航,并上报国务院批准。根据中国政府及原国防科工委文件精神,2001年北航专门设立了“亚太空间多边合作联络员办公室”。

十多年来,在国家相关领导部门的支持下,北航多任学校领导大力推进筹备工作:2001年完成了亚太地区空间技术应用需求的三个专项调研报告;2004年成立了国际空间教育中心,2006年经中国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空间技术应用硕士研究生项目,2013年中心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项目设立至今共招收来自20个国家的空间技术应用专业留学研究生160余人,其中已有80余人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成为所在国空间技术应用的骨干人才。北航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亚太空间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管理规范与质量保障体系,汇聚了一大批国内外空间科学和技术教育专家,建立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基于上述工作基础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支持,2012年,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依托北航成立了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2013年,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在北航成立。

在中国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2月,在联合国外空委科技小组委员会第50届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了在北航设立一个新的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区域中心的倡议,同年6月,外空委第56届大会核可了科技小组委员会的申请。2013年9月,北航以全部满意(OS)的成绩通过了联合国专家评估团的考察。2014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复,同意在我校设立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同年11月17日,中心正式成立。目前,中心已有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孟加拉国、玻利维亚、巴西、中国、巴基斯坦、秘鲁和委瑞内拉10个成员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担任中心理事长,北航校长徐惠彬院士担任中心咨询委员会主任。

“最开始的创立过程中,中心经历了许多困难”,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副主任、国际学院院长翁敬农不无感慨的说,“全世界我们这种中心只有六个,最开始申请中心成立的时候是中国和印度较量,中国在第一次较量中败北。后来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访问,看到北航的条件设施很好,人员素质不错,觉得仍然有成立中心的可能。再次申请的时候也受到了印度和日本的挑战,不过这次我们赢了。”

放眼全球教育,硕果累累

现在,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已成为北航乃至中国教育走出去的靓丽品牌。

中心在全面调研国内高校留学生情况和认真分析国际留学生发展趋势和需求的基础上,明确了“以高层次留学生为切入点,以工科教育为基础,以英文授课为特色,以全面促进学校国际化建设为中心,建设具有北航特色的国际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规模与质量并重原则,积极探索自身发展道路。中心先后开设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小卫星技术4个专业方向的学位课程,形成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团队实践”全英文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专业学习强化实践、注重技术应用的特点,采取依托北航,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的模式,与工业界结成了广泛的合作联盟,建立了十余家工程实践基地。比如,在2015年1月22日,中心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神州学院签署的合作协议表示将在实践基地建设、师资交流、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2015年10月中旬,中心代表前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进行调研工作,对航天领域各类技术有了直观了解。此次调研及工作为中心未来小卫星技术专业方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2016年4月,中心代表前往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参观调研,就中心与长征学院未来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心不断开拓新的空间技术应用专业方向,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如2014年11月27日至29日,中心代表参加了中国空间法学会2014学术年会。2016年4月,中心代表参加联合国外空委法律小组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与领域内专家就领域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16年中心将招收空间法律与政策方向的留学硕士研究生。

中心注重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2015年6月17日,中心在维也纳国际中心莫扎特厅成功举办了“让太空探索插上艺术的翅膀——中国航天成就绘画作品展”。2016年4月中心举办了首个“中国航天日”海报设计大赛。中心的网站、微信平台的点击率和关注度不断提升,中心出版的工作通讯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中心也不乏人文关怀,2014年12月29日,在校的空间技术应用项目研究生欢聚一堂,恭贺新年。翁敬农主任与郭媛媛老师组织并参加了此次活动。2015年9月26日,空间技术应用项目的硕士及博士生欢聚一堂共庆中秋,新老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了友好交流,各国学生奉献了精彩的表演。中心翁敬农主任与其他四位老师参与并主持了此次活动,且与学生进行了亲切的互动,“您们都是所在国家的种子选手,以后中国和你们国家的交流合作还要靠大家。”翁老师说。郭媛媛老师提到,今年年初,中心给每位学员发了一个猴子吉祥物,翁敬农老师尤其提到“猴子必须立起来放,象征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携手共进,描绘未来发展蓝图

在2015年11月28日,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我校校长徐惠彬院士担任区域中心咨询委员会主任。徐惠彬院士当时在发言中表示,北航作为区域中心的承办单位,不仅是北航国际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空间科技与教育走向国际的又一个重要标志。他相信在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联合国外空司的正确指导下,北航一定能将这个中心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机构,并使之成为促进本区域空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服务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事业与发展需求,有效提升中心成员国乃至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空间科技教育培训水平及空间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北航将继续为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场地等支持,促进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中心将继续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创新完善。在加强自身的软硬件建设中,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队伍和制度建设,按照理事会要求和中心设立方案,落实人员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完善中心运行制度,促进中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为增强科研教学能力,中心将组织召开课程规划、教材建设专题研讨会,并不断加强中心网站、学员数据库、专家数据库的建设,密切与国内知名的国际化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到中心授课,邀请国内合作单位专家担任中心兼职教授。

同时,中心还将进一步扩大和组织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未来两年计划分别招收学员50名,42名硕士、8名博士,每年还会为每个成员国提供3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除此之外还将每年举办3次国际短期培训班项目,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全方位多角度地服务中心成员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作为中国高校唯一的联合国附属机构,中心将在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中心理事会的领导下,依托北航雄厚的学科资源和优良的教育基础设施,以中心为平台,为联合国外空委“空间应用方案”的实施,为提升中心成员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空间科技教育培训水平和空间技术应用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王晴